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无人自动驾驶,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一:无人驾驶的汽车

无人驾驶的汽车是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汽车,可以在没有人类驾驶员的情况下进行自主驾驶。它通过传感器、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技术实现自动驾驶,提高行驶安全性、减少交通拥堵、降低人力成本。但目前技术成熟度和法规政策等仍需完善。

二:无人驾驶的好处

无人驾驶的好处有提高行车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提高行车效率:无人驾驶汽车具备自主驾驶、自动泊车等功能,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算法,预判车流量和路况,制定最佳路线和行驶策略,提高行车效率。此外,无人驾驶还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空气污染,促进共享汽车的使用,提高单个车辆的使用效率并减少对车位的需求。无人驾驶技术还可以有效地减少交通堵塞和行车拥堵,进一步提高出行效率。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无人驾驶汽车可以通过控制系统找到最优化的加速、制动、减速方式,提高燃油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更加环保节能。此外,无人驾驶还可以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减少空气污染,促进共享汽车的使用,提高单个车辆的使用效率并减少对车位的需求。虽然逐步淘汰人类驾驶汽车需要时间,但无人驾驶汽车的优点将会越来越明显。

无人驾驶的相关应用

2022年12月30日,百度“萝卜快跑”首批获准在京开展全无人自动驾驶测试;2023年,百度Apollo将持续扩大业务规模,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增加投放200台全无人驾驶运营车辆,着力打造全球最大无人驾驶运营服务区。

2023年7月7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工作办公室宣布,正式开放智能网联乘用车“车内无人”商业化试点,北京自动驾驶创新发展再登上一个台阶,在北京,无人驾驶的出租车将正式上路,让这段场景从科幻走向现实。

2023年7月30日,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委、市公安交管局、河北区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智汇天津,车联未来”车联网产业发展论坛在河北区举办,会上,河北区车联网商用示范及重点场景发布,正式上线7.3公里无人驾驶线路,标志着中心城区第一条自动驾驶开放测试道路诞生。

三:在人工智能时代,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谁应当承担责任?

近日,某微博大V上传了一条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视频。

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变道过程中,剐蹭了另一辆正常行驶车辆。发生碰撞后,无人驾驶汽车稍作停顿便驶离现场。经确认,事故损害结果是轻微轮胎接触,没有造成其他损害。

虽然这次汽车间剐蹭属轻微事故,但有网友提出,若无人驾驶汽车碰撞行人后自行离去,可能导致伤者无法及时得到救治。那么问题来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事故后,谁该为此负责?

事实上,对于无人车肇事的责任界定,还需分级分类来看。

按照国际自动工程学会定义的自动驾驶分级,无人车可以分为从L0到L5的六个级别,即L0应急辅助、L1部分驾驶辅助、L2组合驾驶辅助、L3有条件自动驾驶、L4高度无人驾驶、L5完全自动化的六个类别。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车辆为L2级以下,网传视频中展现的无人车应属于L3到L4等级。

从控制论角度看,无人车事故责任承担主体、责任大小和类别,都应与自动驾驶等级相契合,在事故发生的时候,车辆由谁来控制,就应由谁来承担责任。

对L0到L2三个等级的无人车来说,车辆主要控制主体为驾驶员,做决策者也是驾驶员,因此,责任承担主体应为驾驶者本人。

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当车主正常操控中的辅助驾驶(自动泊车、制动失灵、控制失效)出现异常,导致事故发生时,责任性质就会演化成产品责任,需由车辆生产者、系统提供者承担责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产品责任系无过错责任,也就是说,能够证明系统失灵的情况下,不论车主是否有过错,都应由生产商和系统提供者承担责任。

而在L3及的等级中,系统从辅助性质转化为决策者,人工智能平台成为车辆部分或全部的实际控制人,这一点在L4和未来的L5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曾有科幻电影展现过无人车系统被侵入后,车辆失控造成的毁灭性结果。这也是世界各国都极为强调人工智能的科技伦理和可控性的原因所在。

在此情形下,一旦系统成为车辆行驶的实际决策者,事故责任承担主体也就转化为系统。这里所说的系统既包括无人驾驶系统,也包括无人车生产者自带的系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驾驶员也可能承担一定责任。比如,在L4级以下,由驾驶员自控导致的事故,或者因驾驶员错误指令导致的事故中。

因此无人驾驶汽车出了交通事故,按照交通法规需要负有责任的话,会涉及到多方面的责任问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处理。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责任划分:

1、由无人驾驶汽车的制造商、软件提供商承担责任

如果无人驾驶车辆存在系统设计或制造上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导致事故发生,则可以将一部分责任归咎于车辆制造商。

对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制造商和软件提供商,就其本质上而言提供的还是一类产品,因此可以按照我国《侵权责任法》以及《产品质量法》中有关产品责任的规定,请求其对因无人驾驶汽车设计缺陷或质量瑕疵造成事故导致的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承担最终责任。

2、由智能驾驶系统辅助平台提供商承担责任

自动驾驶汽车系统的自动驾驶不仅仅依靠算法本身,在其决策的过程中需要多方平台为其提供数据,这些为自动驾驶功能的实现提供数据等帮助的平台,就是智能驾驶系统的辅助平台。如果这些辅助平台提供的信息出现错误导致无人驾驶汽车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引发交通事故的话,辅助平台需要根据过错原则承担责任。

3、由无人驾驶车辆的所有人与使用者承担责任

目前我国自动驾驶技术级别的最高法律限制是L2级。从自动驾驶汽车的家用角度出发,在L2级(同时具备自适应巡航控制和车道保持辅助功能的车辆,但驾驶员需要观察周围情况提供车辆安全操作)下,不论是否使用自动驾驶相关功能,一切事故责任都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认定,与车企无关,责任归于车主。

其实,当下的“自动驾驶”只是一种汽车驾驶辅助系统,仍然需要司机全程、全身心参与驾驶,依赖人工进行必要操作,因此并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根据现行交通法规,车辆的责任主体只包括车辆所有权人和驾驶员。对于无人驾驶汽车,交通法律法规尚未出台专门相关细则。

如果有一天,无人驾驶车辆的时代真的来临,自动驾驶的立法势在必行,未来还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制度来定义一个交通工具是否能算是无人驾驶。

首先,需要明确无人驾驶汽车在不同阶段的责任归属,包括制造商、开发商、驾驶员以及其他可能的责任主体。其次,需要确定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责任的标准和证据要求,以便能够准确地判断每个责任主体在事故中的具体责任程度。

除了事故责任的认定,还需要确保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保障。立法应该要求制造商和开发商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遵循严格的安全标准,并进行充分的测试和验证。此外,还应该规定无人驾驶汽车的监管和审计机制,确保它们能够持续满足安全要求。

另外,自动驾驶立法的制定应该与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保持同步。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仍处于不断演进的过程中,随着新的技术和算法的引入,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和性能将不断提高。因此,立法应该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日益复杂的技术环境,并为未来的创新和发展留出空间。

总之,无人驾驶汽车事故责任的归属问题需要通过制定相关的自动驾驶立法来解决。这将有助于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促进无人驾驶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尽管立法的制定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通过广泛的合作和专家的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公正、明确且安全的无人驾驶汽车立法体系一定会得以建立。

从上文内容中,大家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无人自动驾驶的信息。了解完这些知识和信息,希望你能更进一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