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半江琵琶半江红,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描写江边夜景的诗句有哪些
-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在古代指什么
- 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 4、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什么意思
- 5、适合四年级学生背诵古诗
- 6、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评析_舞蹈《八女投江》赏析
- 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的哪个季节美景
多个答案解析导航:
问题1:描写江边夜景的诗句有哪些
; 1.赞美江边夜晚景色美丽的古诗
1、《暮江吟》——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2、《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放眼四望,天空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等到明天清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必将满城繁花盛开。
3、《旅夜书怀》——唐代: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4、《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5、《枫桥夜泊》——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2.描写“城市江边夜景”的诗有哪些
1、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储光羲《钓鱼湾》
译文:直到日暮等待知心人,系上小船停靠绿杨岸。
2、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译文:到了傍晚,踏青游湖人们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鸣声婉转,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确如人间天堂,美不胜收。
3、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译文: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4、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杜甫《春日忆李白》
译文: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5、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3.赞美江边夜晚景色美丽的古诗
1、《暮江吟》——唐代: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译文: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亮似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2、《春夜喜雨》——唐代:杜甫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译文:放眼四望,天空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
等到明天清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必将满城繁花盛开。3、《旅夜书怀》——唐代: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译文: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4、《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译文: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5、《枫桥夜泊》——唐代: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不停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映衬着船上渔火点点,只剩我独自对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悠扬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里。
4.诗人孟浩然描写江边傍晚景色的诗句是什么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江水。这首诗不以行人出发为背景,也不以船行途中为背景,而是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它虽然露出一个“愁”字,但立即又将笔触转到景物描写上去了。可见它在选材和表现上都是颇有特色的。
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第二句“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试想,此刻那亲近的明月会在诗人的心中引起什么呢似有一丝喜悦,一点慰藉,但终究驱散不了团团新愁。新愁知多少“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上让我们见到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上见不到而应该体味到的,则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这一隐一现,一虚一实,相互映衬,相互补充,正构成一个人宿建德江,心随明月去的意境。是的,这“宿”而“未宿”,不正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日暮客愁新”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5.描写江边风景的诗句
宝钗横翠凤, 千里香屏梦。 云雨已荒凉, 江南春草长。
沉沉朱户横金锁, 纱窗月影随花过。 烛泪欲阑干, 落梅生晚寒。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愁脉脉。目断江南江北。烟树重重芳信隔。小楼山几尺。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帘外落花飞不得。东风无气力。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江南相思引,多叹不成音。 黄鹤西北去,衔我千里心。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 夜船吹笛雨萧萧。 人语驿边桥。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 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黍梦光阴渐老,汀洲烟箬。莫唱江南古调,怨抑难招,楚江沈魄。薰风燕乳,暗雨梅黄,午镜澡兰帘幕。
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闻听江南是酒乡,路上行人欲断肠。谁知江南无醉意,笑看春风十里香。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沈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问题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在古代指什么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在古代是指青绿色。解释如下:
1、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在诗中,“一道残阳铺水中”描述了夕阳余晖照耀在江面上,使得整个江面呈现出一种暖色调。“半江瑟瑟半江红”则进一步解释了这种暖色调的具体情况:江水的一半是青绿色(瑟瑟),一半则是红色(红)。
2、瑟瑟指的是青绿色,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这种青绿色通常与清澈的水流、绿树成荫的岸边等自然景观相关联。在《暮江吟》这首诗中,“瑟瑟”则用来形容江水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所呈现出的青绿色调。
3、瑟瑟在古代诗词中是一个描述颜色的意象词汇,通常用来形容清澈、碧绿的自然景观。而在《暮江吟》这首诗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描述则呈现出了夕阳余晖下江水的色彩变化,形象地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白居易的相关知识
1、白居易的诗歌风格以平易近人、通俗易懂著称,他善于运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的作品常常触及社会现实,表达他对社会问题和人民疾苦的关注。他的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反映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白居易的诗歌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政治、社会、历史、人生等多个方面。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批判,表达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他的诗歌也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命美好的向往,展现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3、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在国内广为流传,也在国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诗歌不仅被后人传颂,同时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除了诗歌创作,白居易还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他主张改革,强调政治清明和民生幸福。他的政治理念和诗歌作品相互呼应,展现了他全面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
问题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的是秋天的景色。
1、残阳与江水的视觉对比
这句诗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描述了残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的美丽景象。残阳与江水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比,突显出江水的清澈和波光粼粼。这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让人们感受到秋季的落日余晖所带来的壮美和宁静。
2、瑟瑟与红色的深浅对比
诗中的半江瑟瑟半江红表达了江水一半呈现出深绿色,一半呈现出红色的美丽景象。深绿色与浅红色的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同时也突显了秋季江水的清澈和纯净。这种色彩上的深浅对比,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样和美丽。
3、露珠与月亮的意象
诗中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描绘了秋季的夜晚,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像弯弓一样的美丽景象。这两个意象是秋季特有的元素,进一步强调了这是描写秋季的景色。这种意象的运用,让人们感受到秋季的凉爽和宁静。
《暮江吟》创作背景
1、贬谪江州背景
白居易在被贬谪到江州(今江西九江)的时候,身处的政治环境并不稳定,而他在江州的岁月也并不如他所期待的那样。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消沉,反而在这个时期创作了《暮江吟》这首诗。
2、晚唐时期背景
《暮江吟》创作于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唐朝的国势已经逐渐走向衰落。白居易作为一位敏锐的诗人,他感受到了这种变迁,并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境。
3、佛教思想影响
白居易在他的生涯中,受到了佛教思想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暮江吟》就是其中一例。佛教思想中的无常、无我等理念,在诗中得到了体现。
问题4:半江瑟瑟半江红瑟瑟什么意思
该句的意思是形容江水碧绿清澈的样子。
“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瑟瑟”是指残阳未照射到的那半边江水的颜色,即碧绿色。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该诗通过描写日落至新月东升期间的景物,创造处了宁静、和谐的意境,以此表达出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绪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
问题5:适合四年级学生背诵古诗
【篇一】适合四年级学生背诵古诗: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快要落山的夕阳,霞光柔和的铺在江水上,江水一半碧绿,一半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
白居易纯粹写景的作品很少,这是一首颇为人称道的小诗。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是个过渡。可怜,可爱。九月初三,是农历,指进入深秋。意思说:深秋的夜晚多么可爱啊!前两句描写日落时景象,这一句很自然地把时间从日落过渡到夜晚。看似随意写来,实际很重要,让读者明确感到时间在推移,继续观赏后面的画面。
最后一句“露似珍珠月似弓”。意思说: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光亮,弯弯的月亮像弓一样。秋天的江边夜色降临,空气湿润,草木上都凝结起露珠,“露似珍珠”,写出秋叶特点。九月初三,月亮刚出现,还是月牙儿,弯弯的,所以说像一张弓。“月似弓”,进一步点出月初的秋夜。这句重点写了秋夜露珠和新月,连用两个新颖贴切的比喻,描绘出深秋月夜的迷人景象。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篇二】适合四年级学生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张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张讲究执行策略,反而又为旧党所不容。因此,苏轼笔下的庐山,也可以看成是扑朔迷离的政局,新旧两党立场不同,结论也不同。事实上,人们都置身局中,置身历史长河中,都不免陷入*者迷的困境,应该更客观地思考问题,得出恰当结论。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篇三】适合四年级学生背诵古诗:出塞
唐代: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奇袭匈奴圣地龙城的名将卫青,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只一人,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篇四】适合四年级学生背诵古诗:别董大
唐代: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译文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太阳黯淡无光,呼啸的北风刚刚送走了雁群,又带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
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普天之下哪个不识你呢?
赏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这两句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诗人在即将分手之际,全然不写千丝万缕的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地鼓励友人踏上征途,迎接未来。诗之所以卓绝,是因为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以气质自高”(《唐诗纪事》),因而能为志士增色,为游子拭泪。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则不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也就不能使此朴素无华之语言,铸造出这等冰清玉洁、醇厚动人的诗情。
【篇五】适合四年级学生背诵古诗:墨梅
元代: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我家一作:吾家;朵朵一作:个个)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好颜色一作:颜色好)
译文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不求功勋的品格。
这首诗题为“墨梅”,意在述志。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这首诗中,一“淡”一“满”尽显个性,一方面,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令人觉得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仿佛扑面而来。从而使“诗格”、“画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赞梅花的高风亮节,诗人也借物抒怀,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见认为,该题画诗,点出创作意图,强调操守志趣,在艺术甚至比《墨梅图》本身还要出名。
【篇六】适合四年级学生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译文
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独自面对着楚山离愁无限!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赏析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指作者与友人分手之际,对友人的嘱托。洛阳,指的是今河南省洛阳市,唐朝时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城市,那里有作者的亲朋好友。相问,如同说“问你”,冰心是形容人的心地清明,如同冰块儿;玉壶,玉石制成的壶。六朝时期,诗人鲍照曾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诗),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此处的玉壶也是用来比喻纯正的品格。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你到达洛阳以后,那里的亲友如果问起你我的情况,你就这样告诉他们王昌龄的一颗心,仍然像一块纯洁清明的冰盛在玉壶中。作者托辛渐给洛阳友人,带去这样一句话,是有背景的。当时作者因不拘小节,遭到一般平庸人物的议论,几次收到贬谪。这里,显然是作者在对那些污蔑之词作出回击,也是对最了解自己的友人们做出的告慰。表现了不肯妥协的精神。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问题6: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评析_舞蹈《八女投江》赏析
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哈尔滨歌剧院投排大型歌剧《八女投江》,于2005年8月12日在哈尔滨公演,由费守疆编剧、朱彬作曲、陈威导演,陈晓生舞美设计。这是去年同一题材的第二部抗战歌剧。
关于戏剧
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剧本改编自同一题材评剧《半江清澈半江红》,以倒叙开始。叙述人是剧中主角指导员冷云的儿子,这位68岁的老人出场引出了后面的故事。
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共四幕戏,前有序幕后有尾声。每一幕戏有一个诗意化的标题:1.爱――人性之爱,2.情――战地之情,3.生离――生离之痛,4.死别――死别之力,戏剧主题与内容包涵其中。相对而言,前两幕戏更为紧凑、饱满,写“情”写“爱”,都很具体,有母子之情、夫妻之爱、战友之情、恋人之爱,有生活依据、生活气息,也有悬念。比如第一幕戏冷云有子,丈夫却不知情,人物思想出现差异,情感出现矛盾,戏剧有了冲突和悬念。所有这些,点到为止,不生硬也不显多余;同时,为第三幕戏的戏剧大冲突――母子离别打下伏笔。
第二幕戏是展示抗联战士生活的歌舞戏,从欢快的进行曲到抒情的朝鲜舞蹈,引出秀芝与小徐一对恋人的二重唱,到秀芝梦幻入婚礼,郭桂琴上场打断秀芝的美梦,又回到现实。两人一段对话后是郭桂琴的一段咏叹,然后是战士们的《露营之歌》的合唱,最后是冷云的一段《摇篮曲》。这幕戏的内容与音乐十分丰富,连接流畅,转换自然。无论歌也好、舞也好,还是戏也好,基本上点到为止,不显拖沓。
第三幕戏气氛一转,大雪纷飞、情景悲壮,戏开头很吸引人,歌也感动人。悲歌之后是决定婴儿去留的一段情感冲突戏,有对白、有歌唱、有表演,情绪悲愤激昂。这幕戏的问题也在于此。一幕戏一悲到底,半个钟头的戏剧与音乐,缺乏转换与调节,结构松散,看起来很累人。第四幕戏有同样的结构松散问题,前半部分合唱激昂,表现女战士们决心牺牲自己保护主力,后半部分用几个唱段来表达女战士们从容就义的心情,故事的逻辑联系不紧密。此外,缺乏具体事件与细节,缺乏悬念,戏演得拖拖拉拉。
第三幕戏后半部分与第四幕戏看起来较为生硬,除开表演存在问题,人物行动的逻辑与表演手段的选择也有一些问题。冷云面对丈夫牺牲,又面临母子分离的极端痛苦中是否该有朝天开枪,冲下山复仇的表现尚待推敲。作为一位生活与战斗经验十分丰富的指导员,一位中国新女性,她的行为,她的表演应该有更好的选择。
第四幕戏情绪上没有一悲到底,有激昂、有悲壮,有悲痛、有平静,这是一段展现抗联八女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舞台戏。前半段表现战斗的场面恰好是歌剧表演的短处,编导安排一段叙事性合唱来叙事抒情,一定程度弥补了这个缺陷。但是,戏剧情节发展本身的逻辑并不完全令人信服。如果这段戏搬到电影电视上面,战斗打得很真,或许没有问题。而在歌剧舞台上,就显得笨拙与不自然。
读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剧本,歌词简洁、朴实,不乏文采;有格律诗,有长短句,词体十分自由。歌词紧贴戏剧内容、紧贴人物性格,与不多的话白共同构成了歌剧文本,且唱词与话白过渡自然,连接紧密,该说就说,该唱就唱,歌声起落顺理成章,体现了编导舞台思维的一种成熟,也体现了剧本文字的成熟。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主题歌歌词写作十分成功,这首《白桦之恋》共分两段,长短句、分节歌形式,第一段:白桦林,雾中藏/ 清晨的露珠挂枝上/ 从地生,向天长/ 洁白的枝干随风扬/ 婷婷玉立啊/ 向着云霞/ 张开了绿色的翅膀/。第二段:白桦林,雾中藏/ 夜晚的星星伴身旁/ 根连根,心一样/ 大山的女儿恋太阳/ 婷婷玉立啊/ 向着云霞/ 披上了金色的衣裳/。两段歌词词格一样,内容集中,同样描写东北大森林的白桦树,用象征的手法塑立起抗联女战士淳朴、善良、美丽、坚定的形象,没有大话、套话,艺术形象单纯、简洁、生动,充满意境。为其后主题歌乃至全剧音乐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于音乐
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音乐的成功首先体现为主题歌写作的成功。作曲家朱彬没有完全另起炉灶,而是采用东北民歌《五更调》为素材来加工创作旋律。作为抒情歌曲,民歌《五更调》是4/4节拍、慢板节奏,音调婉转且结构方整,第一乐句为3小节。
比较谱例1和2,可以发现乐句起头两拍骨干音相似,第三拍落音不同,句末落音也不相同。前者为商音后者为徵音;后者音调音域展宽了,调式感觉由徵转为宫调,音乐更为舒展。《白桦之恋》由主歌加副歌的两段式构成,主歌4乐句8个小节,句末落音分别为徵、商、宫、�音,句式工整,乐段呈开放结构,自然展开进入副歌;副歌第一乐句2小节,第二乐句加上2小节扩充,最后结束在宫音上。旋律性格更为明朗、开阔、大气,第二、四、六乐句弱起半拍赋予音乐以动力,便于展开,也便于剪裁。
如果换一个角度,将全曲视为4小节一个乐句,全曲为3个乐句的一个大乐段也是可以的。这样,副歌就成为这个大乐段的第三乐句。这段旋律2小节可成为一单位句,形成节奏对比;4小节也成为一单位句,形成节奏对称。这种结构上的对比对称之中,通过节奏对比弱起半拍的使用,句末不稳定音的使用,赋予这段句式工整的旋律一种可展开的动力。避免了民歌风旋律不便剪裁与展开的毛病。这是作曲家的匠心所在。
考查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音乐结构,作曲家同时设计有叙事人主题。
仔细观察,叙述人主题实际上是《五更调》的一段变奏,采用其旋律句首4个音放慢,切分模进展开而成。旋律用黑管独奏形式,作为起首与连接各场次的间奏曲,用一位演奏家在聚光灯下现场演奏。旋律情绪内在,音响深沉含蓄、空旷悠远,在制造戏剧气氛,衔接戏剧内容,统一全剧音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白桦之恋》与叙事人主题素材都取自《五更调》,起句音调相近。把叙事人主题看成《白桦之恋》主题一段变奏也无妨。
“抗联主题”作曲家选用了一首创作歌曲《一杆红旗迎风飘》。旋律为进行曲风格,节奏铿锵、情绪激昂、充满动力,与主题歌《白桦之恋》的抒情委婉在音乐性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也形成统一。这种对比读者看谱就会明白。这种统一在民歌《五更调》的第二段落仍然可以发现。
旋律在此加快,转为小快板似的进行曲节奏,如同花轿上路,行走欢快。只不过《五更调》中段从音乐性格上讲更为诙谐、幽默,“抗联主题”更为开朗、豪迈。如果把《白桦之恋》主题歌作为一段抒情曲,第二段接上“抗联主题”进行曲,是很自然的,再返回到《白桦之恋》的抒情段落也很自然。由此一来,就构成了典型的西方传统歌剧序曲ABA的曲式结构。其实,用这样一段序曲加叙事人的独白来代替那多少有些�嗦的序幕,也是完全可行的。
哈尔滨版歌剧《八女投江》主题歌既然写得好,作曲家必然物尽其用。作为叙事人主题,音乐首先在序幕中出现,可以算为《白桦之恋》主题不完整的先现。第一场冷云亮相的第一个唱段,是《白桦之恋》的第一次完整呈现。主题片段与叙事人主题随后作为背景、间奏、过门反复出现在歌剧中,第四场结尾时《白桦之恋》第二次完整呈现,尾声谢幕时再次完整呈现。三次完整展现《白桦之恋》肯定了这首歌作为全剧主题歌的地位,效果都非常好。排演实践证明,这首歌是经受得起反复的,歌剧中越唱越听越有味道。
至于编剧与作曲家在序幕中考虑的“生命之歌”主题,和所谓的“战争主题”,缺乏特点与显著贯穿,可以不作讨论。我个人以为,把整个序幕拿掉,可能于戏剧与音乐更好,主题反而突出,结构反而简明干净。
至于这部歌剧的许多段咏叹调,重唱与合唱,写得不错的不少。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讨论。
关于修改
这部歌剧我看过三次,两次是现场。开过一次座谈会,还整理过专家座谈会的纪要。歌剧满意的地方不想多说,想谈的还是问题。这部戏的主要问题是戏剧内容不够充实,主要体现在后两幕戏的松散和单薄。戏没写好,没看头,音乐好也无济于事。普通观众不会离开戏剧单纯地欣赏音乐,尤其是中国观众。
具体说来,前两场戏编导有想象、有细节;后两场戏囿于史实,戏剧展开贫乏苍白,很少新意。整部歌剧音乐,也是后半部分不如前半部分。当然,从早先定位的史诗歌剧与四幕戏浪漫的标题,可以设想编导从大写意到写实,寻找戏剧细节费尽心机;从关照集体到关照个人,也用心良苦。但这一条路没有走到底!
《八女投江》史料不多,戏不好写,但绝非写不好改不下去。哈尔滨版《八女投江》的头两幕戏还是不错的。至于后两幕戏如何改法,要根据已有前两幕戏。比如前面两幕戏里小战士读书识字,郭桂琴耍大刀,秀芝接受小徐的红夹袄等等细节,都为其后做戏安下了伏笔。第三、四幕还可以再做戏。反正除开冷云以外,其余人物性格缺乏展开,八女投江前缺乏感人的细节。接上前面伏笔,重构情节与戏剧,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性格。
此外,为避免剧场情绪压抑太久,第三幕的戏剧与音乐可以压缩。第二幕戏的戏剧与音乐内容都很丰富,可以考虑将李兆麟将军的《露营之歌》调到第四幕,加强最后一幕戏的内容。一则可以在残酷的阻击战斗中转换情绪,用歌声展示女战士们英雄主义与乐观主义精神;二则可以添设新的情节,比如让她们燃起三堆露营篝火,让她们吸引敌人,可唱可跳可表演,让女战士们死得更英雄、更浪漫、更值得一些。此外,《露营之歌》是插入歌曲,不起结构作用,放前放后没有关系。这首歌词曲内涵深厚、风格独特,富于时代气息,作曲家合唱的编曲也不错,用得好,会很出色。
仅是我看戏听音乐的一些个人意见,不成熟,仅供参考。北京版的《八女投江》我也看了。戏剧的淡化,情节的松散更为严重,人物个性与故事完整更为缺乏。所以要标明“多媒体”歌剧,大概想表示与传统歌剧的不同,就像哈尔滨版早先想标明“史诗”歌剧一样。但是,“多媒体”与“史诗”表演手段再丰富,并不能掩盖戏剧与人物本身的苍白与贫弱。相对而言,哈尔滨版《八女投江》戏剧基础好一些,音乐基础也不错。只要剧本再作修改,音乐再作加工,可望成为一部成功的抗战歌剧。
问题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的哪个季节美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写的是秋季的美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暮江吟》,诗中的残阳指的是夕阳,而铺水中则表明夕阳的余晖洒在江面上,给江水染上了斑斓的色彩。这种色彩是秋天特有的,一方面是因为秋天的天空常常显得格外高远和明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秋天的水面往往显得格外澄澈和宁静。
半江瑟瑟半江红是对前一句的详细描绘,半江指的是江水的一半,瑟瑟形容的是江水碧绿清澈,半江红则形容的是夕阳余晖洒在江面,使江水呈现出一片红色。这种红与绿的交织,是秋天特有的景象,一方面是因为秋天的叶子逐渐变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秋天的阳光特别明亮,能够让这些颜色更加鲜艳。
这句诗描绘的是秋天的夕阳余晖洒在江面上,江水呈现出绿色和红色的交织,这种景象是秋天特有的,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宁静、美丽和温暖。同时,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居易的生平: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出生于河南新郑,祖籍山西太原。白居易的少年时期经历了藩镇战乱,但他立志苦读,最终在唐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802年,他与元稹一同考中书判拔萃科,授以秘书省校书郎。
在任期间,白居易除了草拟诏书外,还经常上书论事,积极参政,直陈时弊。然而,他在815年因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一事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视为越职言事,遭受诽谤并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他在822年出任杭州刺史,在任职期间,白居易表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且富有情味,深受大众喜爱。他的诗歌现存有3000首,其中代表作包括《琵琶行》和《长恨歌》等,这些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半江琵琶半江红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