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磁共振是什么,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疑问一:核磁共振成像术在人类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最佳答案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伯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克两名教授分别发现了“核磁共振”的现象,并为此在195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物理现象一经发现,立即受到高度重视,在一些领域里马上得到应用。1972年,就有一些医生提出了利用核磁共振的原理做医疗诊断的设想。经过大约10年的研究和实验,此项技术日臻成熟,终于,在80年代,科学家将核磁共振原理同空间编码技术、数学变换和电影电视影像技术结合,发明了一种崭新的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MRI)。MRI是一种比X射线成像更为优越的技术。它不需要通过放射线照射和扫描来形成影像,对人体更安全,可以说是彻底的无损伤检查。它的工作原理颇复杂,让我们简略介绍一下吧。我们知道,世上万物均由原子组成,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围着原子核旋转的电子组成,原子核则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许多原子核的运动类似“自旋体”,不停地以一定的频率自旋,如能设法让它进入一个恒定的磁场的话,它就会沿着这磁场方向回旋。这时如用特定的射频电磁波去照射这些含有原子核的物体,物体就会吸收电磁波的能量,发生“共振”;当射频电磁波撤掉后,吸收了能量的原子核又会把这部分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释放出来,即发射所谓“核磁共振”信号。这种核磁共振信号携带着物质内部结构的大量信息。对这些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可以进一步获得此物质的物理和化学信息,比如密度、分布特点及组织的成分等。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核磁共振现象来了解物体内部的情况。在人体中有着大量的水,有着许许多多氢原子,MRI就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在强磁场内受到脉冲的激发后,所产生的核磁共振现象。在共振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器官的共振信号强度不同,恢复到激发前的平衡状态所需的时间也不同,这些信息经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后形成不同的图像。这种图像很清楚,不仅可以提供人体清晰的解剖细节,而且还能提供组织器官和病灶细胞内外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诊断信息,便于医生据此作出诊断。在做MRI检查时,病人要拿掉身上各种带金属的物件,平躺在检查床上,然后被徐徐送入诊室,程序十分简便。它不必使用任何造影剂,即可显示出血管等微细结构。它还可以从任何方向做切层检查,且成像有高度灵活性,分辨率高,仅在短短的一二秒钟内即可成像。MRI不但能够像CT一样提供受检部位解剖信息的图像,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组织生理生化信息的专门图像,比CT更灵敏地分辨出正常或异常的组织,为我们清楚地显示出病变的部位、范围,常可在病变处器官的形状、功能还未出现明显改变之前,就向人们发出警告。所以它在对肿瘤的早期检测及鉴别肿瘤的性质上有特别大的帮助。MRI除了可以显示任何方向截面解剖部位的病变外,还可以透过骨骼的屏障,获得令人满意的断层图像,所以在临床应用中,MRI某些方面的功效明显优于CT。可以说,MRI是一种比CT用途更广泛的新型检查仪器。1995年2月,一个即将被执行死刑的美国犯人,为表示他对自己罪行的追悔和对世人的歉意,表示愿将遗体献给科学机构作研究之用。科学家在犯人被处决之前先用MRI对他的身体进行成像扫描,获得许多图像资料。在处决后又将他的遗体冷冻后从头到脚切成2700片不及1毫米厚的薄片,再一一照相。科学家对这些相片与MRI获得的断层图像作比较,从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这2700张断面照片现已由德国慕尼黑的一家电子企业加工成光盘,它是世界上第一张详细记录人体内部结构图像的光盘。它的问世,不仅可为医学院提供史无前例的详尽的人体解剖资料,对人们如何进一步用好、改进包括MRI在内的新型医疗检查仪器,也会有很大的作用。

疑问二:核磁共振的发明者

最佳答案1930年代,物理学家伊西多·拉比发现在磁场中的原子核会沿磁场方向呈正向或反向有序平行排列,而施加无线电波之后,原子核的自旋方向发生翻转。这是人类关于原子核与磁场以及外加射频场相互作用的最早认识。由于这项研究,拉比于1944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再施加以特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6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珀塞尔和斯坦福大学的布洛赫宣布,他们发现了核磁共振NMR。两人因此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奖。核磁共振是原子核的磁矩在恒定磁场和高频磁场(处在无线电波波段)同时作用下,当满足一定条件时,会产生共振吸收现象。核磁共振很快成为一种探索、研究物质微观结构和性质的高新技术。目前,核磁共振已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疑问三:磁共振最先由哪国人发明

最佳答案据了解,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03年10月6日宣布,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以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他们的成就是医学诊断和研究领域的重大成果。

疑问四:X光是什么时候开始应用于医学的?

最佳答案20世纪中后期,由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医疗诊断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70年代人类发明B型超声(包括彩超),并在X光透视基础上发明了X-CT(X-Computer Tomography)即X光计算机断层技术,获得的图像几乎和将物体切开一刀所看到的断面一样。80年代又在X-CT的基础上发明了磁共振(MRI)成像。随后正电子CT(PET)于90年代应用于医学领域。X-CT、磁共振(MRI)、正电子CT(PET)能使人体内部结构通过图像显示出来。

疑问五:核磁共振的发现有什么科学意义?

最佳答案核磁共振的发现,带来的不仅是物理学“嫁接”医学的、用于诊断疾病的MRI,以及这种不同学科“联姻”的启示,还有其他许多成果。例如,瑞士的里查德•欧内斯特(1933~),就因为发明高分辨率的、划时代的NMR分光技术,独享了199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他的同胞库尔特•维特里希(1938~)也因为对核磁共振技术等方面的贡献,成为2002年的三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

对于磁共振是什么,看完本文,小编觉得你已经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相信你能很好的处理它。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未解决,可以看看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