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莫言清风,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提问一:莫言的作品有哪些?成名作是哪个?知道的朋友推荐一下

凭借作品《蛙》此次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著称 曾屡次获奖 莫言原名管谟业,于1956年生于山东省高密县,童年时因经济贫困和政治上受歧视,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12岁读五年级时因“文革”辍学回家,在农村劳动多年。1976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政治教员、宣传干事。曾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和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自1980年代中期起,莫言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新奇著称,作品激情澎湃,想象诡异,语言肆虐。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是演义现代革命历史。 在经历《红高粱家族》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其中,《丰乳肥臀》曾获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檀香刑》曾获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红高粱系列》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生死疲劳》获第二届红楼梦奖,《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此外,莫言还曾获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意大利第三十届诺尼诺国际文学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等奖项,并曾位列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20位,中国作家实力榜第一位。 然而,莫言曾义正言辞地说,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个奖去写作,不管是茅盾文学奖,还是诺贝尔文学奖。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文学成就是“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迄今为止,莫言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其中,由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曾获1988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由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暖》,曾获第十六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而莫言自己却认为,只有《丰乳肥臀》可以拍成气势磅礴的巨片。 国际上享有声望 被誉为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 由于童年大部分时间在农村度过,莫言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幼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如《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莫言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想象成为其最大特色。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曾说:“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莫言创作于80年代中期的“红高粱”家族系列小说,对于新时期军旅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而积极的影响。很多人说,这是一部“强悍的民风与凛然的民族正气的混声合唱”,振聋发聩。冯牧文学奖曾评价说,他用灵性激活历史,重写战争,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直接影响了一批同他一样没有战争经历的青年军旅小说家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战争',使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之一新。 莫言的《蛙》则折射出中华民族在生存斗争中经历的困难和考验。小说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一位乡村妇产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为线索,重点回顾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刻变化与影响,以多端视角呈现历史和现实的复杂苍茫,表达了对生命伦理的思考。 莫言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国内影响较大,在国际上也已享有名望。法兰西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对其评价称,您以有声有色的语言,对故乡山东省的情感、反映农村生活的笔调、富有历史感的叙述,将中国的生活片段描绘成了同情、暴力和幽默感融成一体的生动场面。 福冈亚洲文化奖肯定了莫言对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成就,认为莫言不仅是当代中国文学的旗手,也是亚洲和世界文学的旗手。据悉,莫言很多作品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出版。《红高粱家族》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瑞典文、挪威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等;《丰乳肥臀》被译为英文、法文、日文、意大利文、荷兰文、韩文、越南文、西班牙文、波兰文、葡萄牙文、塞尔维亚文等。

提问二:莫言是一个怎样的作家?他的作品都是什么风格?

莫言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作家,他曾经获得过诺贝尔奖。

他的作品都是现实主义风格,因为他的作品中描述的世界大多数都是在他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

提问三:莫言的晚熟的人好看吗

有人认为莫言风格正变得更加平实、朴拙。莫言自己也说过,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来阅读他的作品,能清楚地感受到这几十年来时代的变化。

从书名《晚熟的人》来看,“人”仍将是这本书的主题。

“人”,简单的一撇一捺,却包含着无穷无尽的故事。没有一个真实的人是扁平的,或者单一的。我们可以用大量词语来描述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特征。

一言以蔽之,“人”,始终是世间最复杂的存在。如何写好“人”,也同样复杂。

莫言自己曾经说过:在几十年的写作经历中,他一直“把好人当坏人来写”,既把好人身上阴暗的一面,好人身上的七情六欲都表现出来,也把坏人身上人的部分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对于“普遍的人性”进行深刻的描写。

在这样的基础上,每一个读者在阅读莫言的作品时,也许都能够读出自己,读到自己生活经历中所记录过的东西,从而生成最强烈的共鸣。看莫言的著作,就如同看到了自己,触及到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部分。

《晚熟的人》这本书,同样延续着这种人物描写的特点。在书中,莫言用12个故事,讲述了获得诺奖后八年的里里外外。12个故事有喜有悲,有荒诞有现实。从上个世纪到当下社会,从澡堂子到网络空间。

这一次,莫言的笔触延伸得很长、很远,但距离你我又是前所未有的近。

相较于过去的创作,《晚熟的人》少了很多血气方刚剑拔弩张,更加沉静平实,幽默松弛,这与莫言自身的写作状态不无关系。这次,莫言的眼光不再聚焦于“英雄好汉王八蛋”,而是转向了那些最平凡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过于真实,仿佛就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人物。正是这样一群人,组成了时代演进中的“常”与“变”。

当然,莫言同样在书中扮演着一个旁观者,偶然路过人生百态,对争执不予置喙,对善恶不妄定论,始终冷静,始终淡然。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都隐藏在文字背后,全凭读者自己把握。

《晚熟的人》书中金句

1.一个人,特别想成为一个什么,但始终没成为一个什么,那么这个什么也就成了他一辈子都魂绕梦牵的什么。

2.我们晚熟的人,要用一年的时间干出那些早熟者十年的业绩。

3.有的人,小时胆小,后来胆越来越大;有的人,少时胆大,长大后胆越来越小,这就是早熟和晚熟的区别。

4.人类的幸福是建立在痛苦基础上的;美好的事物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丑陋事物的存在。

5.一个人,只要能对自己违背常理的行为,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别人还真不好说什么。

6.有时候,谣言的核心是事实,就像某些故事有真实的原型一样。

7.“当别人聪明伶俐时,我们又傻又呆;当别人心机用尽渐入颓境时,我们恰好灵魂开窍。

提问四:如何评价作家莫言的写作水平?

莫言作品向来以深刻厚重、魔幻现实著称,他的写作手法细腻委婉、阴郁豪放,他是那种能把刺刀“反搅”着写作的作家。无疑,他的写作水平极高,他能恰到好处拿捏时代脉搏,把握挖掘人性弱点,渲染勾勒人物性格,编织营造故事情节,刻画突出人物形象,鲜活在耳的语言风格。纵观他的写实主义作品,充溢着人性的温暖人文关怀,常常有着世事沧桑时空穿越之感,又有着惊人的与人为善的能力,并且从纷纭复杂、盘根错节、波谲云诡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理顺各种关系,赋予各种能力,交代各种结果。从攘攘红尘中发掘深层次的文学审美;其次,他有极强的社会洞察能力,和及时捕捉、观察外物的能力: 对“生活速写”的及时性、客观性、真实性下笔惊人;第三,身为诺奖作家的莫言,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他似乎就在你身边,又离你很远;他心游万仞、精骛八极,但对细节从不放过,也从未“谨毛失貌”;似乎他钻进你的内心、营造心灵工程,转而,他又以旁观者“作壁上观”;他有时是你倾诉对象、是无话不谈的知己,转而,他又成了高明的心理咨询师,人生规划师;他敏感致极、明察秋毫,有时痛苦万状、心忧天下;他往往独处、静谧、高冷,有时又激越、豪情、澎湃;第四,他从人生各个角度多维度思考人生,作品往往有自己的影子;第五,他深入生活的本领与生俱来,兼具记者的笔触、哲人的睿思、逻辑的头脑、政客的度势、老农的质朴、酒鬼的荒唐、穷人的失望、刽子手的凶残、富豪的欲望、投机者的伎俩、小业主的斤斤计较…… 如此,采得百花成蜜后,腹有诗书气自华。

提问五:莫言写作风格,说简洁点,易懂点。

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莫言:《天马行空》

一 莫言曾经描写过他作过的一个有趣的梦,这个梦使他如闻天籁,如悟禅机,创作发生了嬗变。从这个梦里,他获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而奇特的意象。这个意象像一段电影,一个童话,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感受,他觉得很妙,妙不可言,只有诉诸笔端。于是,这个意象不断膨胀,这种感受渐渐发酵,终于变成了一个小说。这就是后来颇为人们称道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我们先不讨论小说中那种迷离恍惚的梦幻感与这个梦之间究竟有什么血缘关系,我们只想指出,这种小说的产生(或构思)方式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多少年来,我们总习惯于一种所谓“从外往内注入式”的构思方法,即往往是带着某种需要的眼光,去生活中“量体裁衣”,甚至“削足适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大脑动力定型”。直至今天,不少人仍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禁锢自己,在固定的模子里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是十分可怖的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而莫言则不然,他或者从一个梦境里得到一个意象,并由此产生《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或者从川端康成的《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样一句话里,唤起一种遥远苍凉的情绪记忆,从而捕捉到一种叙述的“调子”,写出了《秋千架》。总之,都是用受到了某种激活的主体心灵去融铸生活积累,进而显示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个性。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方法,并认为它比那种“从外往内注入式”更接近艺术创作的规律。一个作家能自如地运用它,也就获得了相对的创作自由。丹纳早就发现:“有艺术才能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强烈而自发的印象;二是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当然所有“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必须和生活中和才能发酵。那么,在“生酵过程”中遇到生活不足的部分怎么办莫言的经验是“用想象来补足。”

想象,则是莫言艺术的最大特色。

二 “一个文学家的天才和灵气, 集中表现在他的想象能力上。”

勃兰兑斯认为,想象力是作家的显微镜,而“通过显微镜看起来,一个蜘蛛比最巨大的大象还要大,组织还要复杂。”莫言正是借助一个显微镜,使自己从一个出色的观察家进而成为一个深刻的透视家。成功地突破了一般的平面简单的描写,深入到事物内部进行立体的观测和描绘,不光写出一滴水珠的形状,甚至解剖分析出它的光和色乃至基本粒子。因此,他往往可以在一点上无限深入下去,且写得声色并茂,情采饱满。这样一种立体化、深层化的细部描写功力,在当代作家中几乎是凤毛麟角。我们不少人缺的就是这种汪洋恣肆的主观创造力,常常使艺术在过分拘泥于生活的真实上失足,一味“描绘”、“照相”,把水灵灵,活脱脱的生活写得干巴枯燥,死气怪样。特殊的想象天赋成全了莫言,使他在从取材炼意乃至细部描写诸方面都获得了高度自由,在创作的“自由王国”里如鱼得水,几近达到了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点石成金的境界。有了这样的本事,他在小说的结构上当然也就可以百无禁忌,纵横才情了。

三 “把风马牛不相及的若干事物联系在 一起,熔成一炉,烩为一锅,揉成一团, 剪不断,撕不烂,扯着尾巴头动弹。”

谁见过“立体时空小说”吗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看,莫言的中篇《爆炸》就算是一部。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莫言清风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