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儿童心理特点,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问题一: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
优质回答属于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点的是: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呈体系。
1.从简单到复杂,表现在从简单的反射活动,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复杂化,比如从出现语言,到能表达自己的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表现在从认知具体事物到抽象概括,比如开始认识苹果、鸭梨等具象的物体,到理解它们都是属于水果。
3.从被动到主动,表现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发展逐渐开始不断出现了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能够意识到自己进行的心理活动,比如老师在读儿歌时,会有意识到去记住,并知道如何记住。
4.从零乱到呈体系,表现在从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到逐渐形成体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随着年龄增长,可以说出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开始看到瓶子倒了水洒了,低龄幼儿认识到两个单独的事件,而随年龄增长可认识到因为瓶子倒了,所以水洒了。
儿心理发展的规律
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幼儿任何心理活动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过程即表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量变到一定阶段,引起质的变化,标志着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继续。在每一个阶段中既留有上一阶段的特征,又含有下一阶段的新质,但是每一个阶段里总是具有占主导地位的本质特征。
例如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在幼儿初期,其思维还带有很大成分的直觉行动思维,离不开实物和动作,以后在动作思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不断发展,到了幼儿末期,幼儿的思维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所以,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应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既要考虑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幼儿的心理发展,迅速而稳步地向新的水平和新的阶段过渡。《纲要》中已反映了这些观点。例如《纲要》提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要 “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等。
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因此,只要是幼儿期的儿童,其心理发展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大体上都是共同的,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而且基本上是稳定的。
但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的变化,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国外研究表明: 当代儿童心理发展比 30 年前的儿童早熟两年;在智力发展方面,1972 年的常模测定 (S-B 量表)比 1960 年普遍提高智6个月左右。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个出发点,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形式的设计都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
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幼儿心理的发展进程不是千篇一律地按一个模式进行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直线发展的。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早一些,有些心理特性发展的晚一些: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是先快后慢,有些心理特性的发展却是先慢后快,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而且,不同的幼儿其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发展是不一样的,他们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也各不相同。
如有的儿童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等。即使在相同年龄的各个儿童之间,其心理发展也有着显著的差异。如有的儿童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感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也是如此,有的好动,善于与人交往,言语流畅: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察言不合群,即所谓外倾、内倾之别。
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要求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等不仅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而且要注意幼儿的个别差异,这样才能因材施教。
问题二:如何理解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
优质回答(一)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和特性,在初生的时候并不是完全齐备无缺的,而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先后出现,逐渐齐全的。例如:儿童刚出生就会想象吗?而是达到一定的阶段才会想象。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和暧昧到分化和明确。如情绪婴儿有时只会哭,有时还有高兴和和不高兴的情绪表现;而到了我们成人,我们就会有很多种情绪。在认知方面幼儿说花花,他可能想表达这是一朵花,或者是我想要一朵花,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能说出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越来越概括话。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儿童刚开始对事物是根据具体事物的外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特征加以认识与判断的,后来能够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的关系加以判断,即从感觉、知觉、表象再到思维的过程。例如;幼儿知道自己是爸爸的儿子,但是不理解长着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的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幼儿在饿了和渴了的情况会哭,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就可以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例如:零乱可以指你是你、我是我,中间没有联系。不稳定就是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
我们在识记的过程中可以总结一个记忆口诀帮助大家记忆——简具被零
简:从简单到复杂 具:从具体到抽象 被:从被动到主动 零:从零乱到成体系
就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问题三:幼儿心理的一般特征6点
优质回答幼儿心理的一般特征6点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表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甚至思维活动也常常难以摆脱知觉印象的束缚。如两排相等数目的棋子,如果等距离摆开,幼儿都知道是“一样多”,但如果将其中的一排棋子聚拢,不少幼儿就会认为密的这一排棋子数目少些,因为“这一排比那一排短”。可见,幼儿辨别数目的多少这要受棋子排列形式的影响。所以说幼儿的思维也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幼儿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仍然很差,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向,因而行为表现出很大的不稳定性。在正确的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状况逐渐有所改变。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3岁前,儿童已有个性特征的某些表现,但这些特征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个性表现的范围也有局限性,很不深刻,一般只在活动的积极性、情绪的稳定性、好奇心的强弱程度等方面反映出来。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以前广阔,内容也深刻多了。无论是在兴趣爱好方面、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己的态度方面,都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时的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是容易改变的,但已成为一生个性的基础或雏形。 由于幼儿心理发展较快,三个基本特征在幼儿初期、中期和晚期又各有不同。
4.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老师拿来新玩具,马上又破涕为笑。 了解儿童的特点,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每年开学初,小班教师都面临一个接待新入园儿童的问题。大多数初次离开妈妈的儿童刚入园的几天总爱哭,有经验的老师总是一边用亲切的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稳定他们的情绪,一边用新鲜事物(如新奇的玩具、儿童喜爱的小动物等)吸引儿童的注意,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加入伙伴的行列。
5.爱模仿 小班儿童的独立性差,爱模仿别人。看见别人玩什么,自己也玩什么;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就想要什么,所以小班玩具的种类不必很多,但同样的要多准备几套。在教育工作中,多为儿童树立模仿的样板。比如,需要集中儿童的注意力时,可以说“看××小朋友学习多认真,小眼睛一个劲地看着老师呢!”一般不要批评没有注意的孩子。如果老师说“×××,把你的手绢收起来!”可能会引起更多孩子玩手绢。 教师常常是儿童模仿的榜样,因此,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们树立好榜样。
6.爱玩、会玩 幼儿都喜欢游戏。但小班儿童虽然爱玩却不大会玩。大班儿童虽然爱玩,也会玩,但由于学习兴趣日益浓厚,游戏的时间相对少了一些。中班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中班儿童已能计划游戏的内容和情节,会自己安排角色。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应怎么处理,基本都能商量解决,但游戏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还需要教师帮助解决。
问题四: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优质回答1、好动心:儿童生来好动,不像成人有自制力。应该尊重儿童好动的特点,并且利用这个特点,给其发挥的条件,并且指导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学会在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应当动或不应当动。
2、模仿心: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等,一部分是由模仿别人而来的。孩子模仿心强但又是无选择的,师长要教儿童逐渐学习鉴别是非善恶。
3、儿童是易受暗示的:暗示和模仿相似,但模仿是从儿童一方面着想,暗示是从环境一方面着想,比如儿童因为看见别人骑马,也要骑马,这种被外界环境刺激的心理,叫“暗示感受性”。儿童是容易被暗示的,可以利用这个特点,培养儿童良好的举动、习惯、风俗等。
4、好奇心:儿童好奇心强,好奇可以引发儿童研究学问的兴趣,是儿童学问之“门经”,教育者是完全可以利用的。成人对儿童的好奇,要耐心地指导,正确地解答,不可厌恶禁止儿童问话。
5、游戏心:儿童好玩是极其重要的心理特点,在教育上有很高的价值。他曾亲自试验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关于儿童游戏的理论,在游戏是什么、游戏的种类、游戏在教育上的价值及游戏与年龄的关系、游戏与玩具等都有详细的论述。游戏可以发展身体,培养高尚道德,使脑筋锐敏,是休息之良药,教育者应很好地利用这个特点。
6、喜欢成功:陈鹤琴指出“小孩子固然喜欢动作,但更是喜欢动作有成就的。”所以他告诫人们,叫小孩子做的事不要太难。太难,做不成功,往往会灰心,以后就不愿再做了。
7、喜欢野外生活:小孩子都喜欢到外面去看看玩玩,闷在房里会不高兴。陈鹤琴指出“他们在旷野里跑来跑去,看见野花就采采,看见池塘就抛石子入水以取乐。这种郊游于小孩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很好影响的。”他劝家长、老师,须领小孩子到郊外玩玩才好。
8、喜欢合群:陈鹤琴认为,凡人都喜欢群居的,小孩子亦然,幼小婴儿,离群独居,就要哭喊,两岁时就要与同伴游玩,到了五六岁,这个乐群心更加强了。假设此时没有伴侣游玩,他一定要觉得孤苦不堪了,有时候还要发生想象的伴侣。
9、喜欢称赞:陈鹤琴指出二三岁的孩子就喜欢“听好话”“喜欢旁人称赞他”“到了四五岁的时候,这种喜欢嘉许的心理还要来得浓厚”。师长应该利用这个特点,但不可用得太滥,一滥就失掉了效用,反不如不用。
扩展资料:
综合陈鹤琴多年对儿童心理特点的研究和实验,概述如上。他强调只有了解了儿童的这些特点,才能科学地教育儿童;教小孩子必须先了解小孩子的心理,若能依据小孩子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
这种儿童观是基于对中国传统儿童观的弊端之上提出的,他认为认为把儿童当作成人一样看待,去施教,是摧残儿童天性,必须改变这种错误的儿童观,要正确地认识儿童自身的价值,认识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问题五: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优质回答1.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逐渐由低级向高级前进的过程,高级的心理是在低级的心理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表现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又是一个逐渐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新质的出现,心理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的。
3.
不平衡性:即使对同一个体而言,不同心理的各组成成分的发展有所不同,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不尽相同。
4.
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的心理发展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顺序性,但各种心理机能所能达到的最佳水平、形成的、达到成熟水平的时期等因人而异。
明白了儿童心理特点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