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中医经络,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 1、人体一共有多少条经络?
- 2、中医经络的养生方法是怎么按摩的?
- 3、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 4、人体的十二条经络是?
- 5、中医 | 经络、五行图
本文提供以下多个参***,希望解决了你的疑问:
一:人体一共有多少条经络?
优质回答经络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干,“内藏于府藏(脏腑),外络于支节。
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一定的作用。十五络脉是指人体十二经脉加上躯干前的任脉、躯干后的督脉各自别出的一络和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
十二经脉按其循行顺序分别成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厥阴肝经。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称其为“正经”。
扩展资料:
中医上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
经脉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络
二:中医经络的养生方法是怎么按摩的?
优质回答中医认为,衰老的发生与劳役过度、房事不节、饮食所伤、七情太过等因素有关。但人是有血肉有感情的,吃五谷杂粮,所以很难避免其一。
衰老主要与五脏六腑有关,关系最直接的脏腑是肾、脾、胃、肝、肺、心。
中医经络养生之百会穴
百会穴在头部,前正中发际直上5寸,两耳尖中点连线上。称“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是百脉交会穴。
按摩百会穴可用手指指腹按摩,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揉按50下,或各1到2分钟为宜,每日早晚各一次。
经常按揉可以健脑益智、抗老防衰,从而达到减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经络养生之神阙穴
神阙穴在腹部,脐中央。多篇中医古籍都称其为“乃生命之根蒂”。
神阙穴可按揉、可艾灸以达到养生减缓衰老的作用。
中医经络养生之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腹部,肚脐下3寸,人体正中线上。是元阴、元阳出入之所,按揉和艾灸可以大补元气、温肾助阳,从而减缓衰老。
按揉法或震颤法。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但是不能用力过猛,有酸胀感即可。
中医经络养生之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膝眼下三寸,距离腿前胫骨约一横指距离。
足三里是强壮穴,自古以来都是养生的必备穴位之一。经常按揉或艾灸可以健脾养胃,调补气血,促进气血的化生。
按揉方法同百会穴相似,用指腹按揉。
中医经络养生之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三条经络的交汇之处,用途广泛,除可健脾益血外,也可调肝补肾,还有安神的作用。
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中医经络养生的穴位可以减缓衰老,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是心血来潮短期的按揉穴位并没有很好的作用,想延缓衰老还需要长期的坚持。
三:中医经络养生理论?
优质回答人体治病,终究是离不开经脉的,无论哪种疗法,无论什么手段,其实最终都是通过气血的归经而产生疗效。下面我给大家介绍知识,希望对你有用!
一、经络系统
1、定义:经络即人体气血执行的通道。
2、经络的基本作用:
1、经络具有联络脏腑和肢体的作用。如《灵枢·海论》中所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2、经络具有执行气血,濡养周身,抗御外邪,保卫机体的作用。如《灵枢·本藏》中所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
《灵枢·经脉》中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3、经络的组成: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分别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组成。
络脉:络脉分为十五络、孙络和浮络。
十二正经:由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组成。
脏与腑,外属经,手与足,二六均。足太阳,属膀胱,足阳明,胃腑当,足少阳,属胆腑;足太阴,脾所主,足少阴,内属肾,足厥阴,肝之本。手太阳,为小肠,手阳明,是大肠,手少阳,三焦强,手太阴,即肺金,手少阴,内属心,手厥阴,胞络经。
任督二脉:
有任督,百脉王,前与后,分两行,前行短,后行长,滞则病,通则常。
4、十二经络分布规律:
十二经络中,互为表里关系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相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相接;同名的阴经与阴经,在腹胸部相接。
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三阴经:上肢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包络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在足内踝下,为足厥阴肝经在前,足太阴脾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过内踝上8寸后,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足少阴肾经: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
足太阴脾经: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
足阳明胃经: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
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正中线旁开3寸和1.5寸。
足少阳胆经:体侧。
5、十二时辰经脉流注顺序:
二、经脉循行及重要作用
一、手太阴肺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循行于上胸外侧,行于上肢内侧面桡侧,到达拇指末端。
腕后支脉:从列却穴分出,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咳嗽、胸痛、气喘、咯血等;
⑵.五官疾病:如咽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如掌心热、上肢前外侧缘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中府
① 定位:胸前臂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② 功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增强肺脏功能。
⑵.列却
① 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② 简便取穴:两手虎口自然交叉,一手食指按于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手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防治咽喉肿痛、气喘咳血、胸部胀满、牙痛、头痛、项强等。
⑶.少商
① 定位:拇指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
② 功能:清热、利咽、开窍,对发热、昏迷、咽喉肿痛、咳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⑷.太渊
① 定位: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清肺利咽、通畅经络,防治肺部、咽喉疾病。
二、手阳明大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食指桡侧末端,行于上肢外面桡侧,经肩前、颈部、下齿到达鼻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烧、咳嗽、头痛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面部痉挛、面瘫、颈部淋巴结肿大、耳鸣、耳聋、鼻窦炎等;
⑶.过敏性面板病:如面板瘙痒等;
⑷.经脉所过部位病:手指手臂肿痛、肘、肩肿痛
3、保健要穴:
⑴.合谷
① 定位: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约平第二掌骨中点处。
② 简便取穴: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保健要穴。可醒脑开窍,疏风清热,镇痛通络,可防治头面疾病,五官疾病。
⑵.曲池
① 定位:屈肘取穴,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清热利溼,祛风解表,调和营卫,对上肢不遂、高血压、咽喉肿痛有较好疗效。本穴具有调整血压、固齿,防止老年人视力衰退的功效。
⑶.手三里
① 定位: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约2寸是穴。
② 功能:缓解上肢疲劳、酸痛。
⑷.迎香
①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② 功能:清热散风,通鼻窍。
三、足阳明胃经:
1、经脉循行:起于目下,经面一周,行于颈前及胸腹前,至下肢外侧前面,到达次趾外侧末端。足背部支脉:从足背上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隐白,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胃下垂、肠麻痹、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如头痛、牙痛、面神经麻痹、腮腺炎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胸痛、膝关节痛、下肢痿痹、偏瘫等。
⑷.其他疾病:神经衰弱、身体虚弱、乳腺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足三里
① 定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② 功能:本穴为全身性强壮要穴,可健脾胃,助消化,益气增力,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和抗病机能。对所有的消化系统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⑵.梁丘
① 定位:在骼前上棘与髌骨外缘连线上2寸。
② 功能:一般肠胃病的常用穴,对急性胃痛有较好作用。
⑶.天枢
① 定位:脐旁2寸。
② 功能:便秘常用穴,对恶心、闹肚子、腹胀肠鸣、月经不调等有效。
⑷.四白
① 定位:目直视,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中。
② 功能:头痛眩晕、眼疾、美白养颜。又称“养颜穴”。
⑸.地仓
① 定位:口角旁0.4寸,巨髎穴直下取之。
② 功能:疏风通络,可防治口咽,流涎,口角㖞斜等。
四、足太阴脾经:主要分布于胸腹和下肢内侧前缘。
1、经脉循行:起于足大趾内侧末端隐白,行于小腿内面前侧,经小腿中央、大腿内面前侧,到达腹、胸前外侧。胃部支脉:上行过横膈,流注于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肠麻痹、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等;
⑵.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盆腔炎、前列腺炎、遗精、阳痿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下肢瘫痪、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太白
① 定位:第一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大脚趾骨节后下方凹陷中,脚背脚底交界的地方。
② 功能:对脾虚引起的全身乏力,食欲不佳,腹胀,大便稀等有较好作用。亦可补后天之本,增强体质。
⑵.三阴交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② 功能:三阴交是脾经、肾经、肝经交处,又名“女三里”,对所有的妇科病有效。三阴交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通利又能收摄,能活血又能止血,能滋阴又能利溼。三阴交对增强腹腔诸脏器,特别是生殖系统的健康有重要作用。能防治肠鸣腹泻、腹胀、月经不调、带下、阳痿、遗精、遗尿、失眠、疝气、不孕等。
⑶.阴陵泉
① 定位:胫骨内侧,髁骨下缘凹陷中。
② 功能:与三阴交相似,常配合使用。
⑷.血海
① 定位:髌骨内上缘上2寸。
② 简便取穴:屈膝,术者左手按于患者右膝上,四指直上,拇指呈45°角直下,手指尖处事穴。同理取左边穴。
③ 功能:本穴能调和气血、祛风胜溼,可防治月经不调、崩漏、经闭、溼疹、膝关节痛等。
五、手少阴心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后缘。
1、经脉循行:从腋下,行于上肢内面尺侧,到达小指桡侧末端少冲。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肋痛、肘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极泉
① 定位: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② 功能:冠心病、肺心病的治疗穴。
⑵.少海
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端与肱骨上髁连线之中点。
② 功能:肘关节病痛的治疗。
⑶.神门
①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② 功能:本穴能养心安神,可防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⑷.通里
①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② 功能:本穴能安神宁心、通窍活络,对心痛、心悸怔仲、咽喉肿痛、失眠、腕臂痛有较好防治作用。
六、手太阳小肠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小指尺侧末端少泽,行于上肢外面尺侧,经肩胛、颈、目下到达耳前。颊部支脉:上行目眶下,抵于鼻旁,至目内眦睛明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头面五官疾病:耳聋、中耳炎、腮腺炎、扁桃体炎、目疾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肩背疼痛、肘背疼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后溪
① 定位:握拳,第五指掌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
② 功能:宁心安神、舒筋活络、散风清热,能防治急性腰扭伤、落枕、头项强痛、咽喉肿痛、牙痛等。
⑵.小海
① 定位: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中。
② 功能:肘臂疼痛、小指发麻等。
⑶.肩贞
① 定位:腋后皱襞上1寸。
② 功能:肩臂疼痛、肩周炎的必用穴。
⑷.天宗
① 定位:肩胛骨岗下窝的中央。
② 功能:肩胛疼痛、气喘、肩背部软组织损伤等。
⑸.听宫
① 定位:耳屏前,张口凹陷处。
② 功能:宁神志,宣通耳窍,对耳聋、耳鸣、中耳炎、牙痛等有较好防治作用。
七、足太阳膀胱经:主要分布于腰背部及下肢外侧后缘。
1、经脉循行:起于目内眦,经头顶、颈部行于脊柱两侧,至下肢外侧后面,过外踝,到达足小趾外侧。
2、主治病变:
⑴.呼吸系统疾病:感冒、肺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
⑵.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不齐、心绞痛等。
⑶.消化系统疾病:肠炎、胃炎、痢疾、消化不良、溃疡、胃下垂、胆囊炎、肝炎等。
⑷.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闭经、痛经、月经不调、肾炎、盆腔炎等。
⑸.其他:神经衰弱、痔疮等。
⑹.经脉所过部位病:头痛、颈背痛、腰腿痛、风溼性关节炎等。
3、保健要穴:
⑴.肺俞
①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肺的保健穴。可宣肺、平喘、理气,对肺功能失调引起的病变较好。
⑵.心俞
① 定位: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宁心安神,宽胸止痛,是心的常用保健穴。
⑶.肝俞
① 定位: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肝的保健穴,能疏肝利胆,养血明目。
⑷.脾俞
① 定位: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人体气血化生之源——脾的保健穴。能健脾利溼,和胃降逆,可防治肢体乏力,背痛,腹胀腹泻等。
⑸.胃俞
① 定位: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和胃理气、化溼消滞,对胃痛纳少、腹胀肠鸣、呕吐、脾胃虚弱疗效较好。
⑹.肾俞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补肾壮腰,益精利溼,对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鸣耳聋、水肿、腰痛有较好作用。
⑺.大肠俞
①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② 功能:对便秘、腹胀腹泻、腰痛有较好作用。
⑻.委中
① 定位:膕横纹中央。
② 功能:主治腰背疼痛,“腰背委中求”。
⑼.承山
① 定位: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② 功能:主要用于缓解肌肉疲劳、腰腿痛及痔疮,对便秘也有疗效。尤其对运动后的小腿酸乏、抽筋较好。
八、足少阴肾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及胸腹部。
1、经脉循行:起于足小趾下,从足心行于下肢内面后侧,到达腹胸内侧。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阳痿、遗精、痛经、肾炎等;
⑵.五官疾病:耳聋、耳鸣、牙痛等;
⑶.其他:休克、中暑、中风等。
3、保健要穴:
⑴.涌泉
① 定位:足底前1/3处。
② 功能:人身第二长寿穴。对头痛、头晕、失眠、便秘等有较好作用,是口腔溃疡、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的较佳治疗穴位。
⑵.太溪
① 定位: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② 功能:壮腰、健骨、益肾,可防治腰痛、月经不调、失眠、阳痿、遗精等。
九、手厥阴心包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内侧中线。
1、经脉循行:从 *** 外侧经胸,行于上肢内侧当中,到达中指末端。掌中支脉:从劳宫穴分出,沿无名指尺侧到指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心血管疾病: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绞痛以及神经官能症等;
⑵.神经精神疾病: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等;
⑶.其他:胸闷、胃痛、呕吐、肘臂痛、掌心热等。
3、保健要穴:
⑴.内关
① 定位: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② 功能:宽胸安神、和胃止痛、降逆止呕,对心痛、失眠、胸闷、心悸等多种心脏病有较好防治作用。被称为“随身携带的心脏药”。
⑵.中冲
① 定位:中指尖端的中央。
② 功能:常用急救穴之一。能清心开窍,退热苏厥,对中风昏迷、心胸烦闷、热病中暑有一定功效。
十、手少阳三焦经:主要分布于上肢外侧中线。
1、经脉循行:起于手无名指尺侧末端,行于上肢外侧当中,经肩上、颈部、耳后到达眉梢。耳部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到达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五官疾病:偏头痛、面神经麻痹、耳鸣、咽炎、淋巴结肿大等;
⑵.经脉所过部位病:颈项痛、肩背痛、手背肿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阳池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② 功能:舒筋、通络、解热,对肩臂痛、腕痛、扁桃体炎有较好防治作用。
⑵.外关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清热疏络,对肩臂痛、头痛、胁肋痛有效。
⑶.支沟
①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② 功能:理气解郁、疏通腑气,通经络,能较好的防治便秘、胁肋痛、耳鸣耳聋等。
⑷.肩髎
①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当肩髃穴后寸许的凹陷中。
② 功能:《针灸甲乙经》言:肩重不举,臂痛,肩髎主之。
十一、足少阳胆经:主要分布于下肢外侧中线,侧胸腹及侧头面。
1、经脉循行:起于目外眦,行于头顶、头顶外侧,颈部,经胸腰侧面至下肢外侧正中,到达第四趾外侧端。足背部支脉:从足临泣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至大趾端大敦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2、主治病变:
⑴.肝胆疾病:胆绞痛、胆囊炎、肝炎等;
⑵.头面五官疾病:偏头痛、眼痛、颈项痛、牙痛、面神经麻痹等;
⑶.经脉所过部位病:如肋痛、髋关节痛、膝关节痛等。
3、保健要穴:
⑴.风池
① 定位: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处。
② 功能:聪耳明目、醒脑开窍、疏风解热,对神经衰弱、落枕、耳鸣等有一定功效。
⑵.肩井
① 定位:大椎穴督脉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② 功能:能很好的缓解肩关节的紧张和肌肉僵硬,对牙疼、头项痛、肩背痛有效。
⑶.环跳
① 定位: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② 功能:有较强的通经活络作用,对腰胯腿痛、中风偏瘫、风寒溼痹、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等有一定防治作用。
⑷.风市
① 定位:大腿外侧正中,膕横纹水平线上7寸。
② 简便定位:以手掌贴于大腿外,中指尖下是穴。
③ 功能:主治下肢痿痹、遍身瘙痒、脚气等。
⑸.阳陵泉
① 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② 功能:对慢性胃炎、泛酸有较好作用。与其下一寸处得胆囊穴相配,对胆囊炎的治疗和预防有较好作用。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经脉循行:起于足拇趾外侧端,行于小腿内侧,经大腿内面中央,经前 *** 到达肋下。
2、主治病变:
⑴.泌尿生殖系统:痛经、崩漏、前列腺炎、膀胱炎、疝气痛等;
⑵.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肝脾肿大等;
⑶.其他:头顶痛、眩晕等。
3、保健要穴:
⑴.行间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趾间缝纹端。
② 功能:主治头痛、目眩、痛经、月经不调等。
⑵.太冲
① 定位:足背,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② 功能:治疗各种肝病的特效穴位。能够降血压、平肝清热、清利头目,对女性月经不调有很好疗效。
⑶.章门
① 定位:第十一肋端。
② 功能:健脾胃,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可治疗腹胀、胃脘痛、肋痛、呕吐等。
奇经八脉
一、督脉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 *** ,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顶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至鼻柱。
2、主要症候:脊柱强痛等。
3、保健要穴:
⑴.命门
①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与脐平。
② 功能:强腰补肾,壮阳。
⑵.风府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② 功能:祛除头痛、眩晕等,对落枕有效。
⑶.百会
① 定位: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② 功能:降血压、健忘、防失眠,防阳气下陷。
⑴.神庭
① 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② 功能:安神醒脑。
二、任脉:女性的雌激素。
1、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会 *** ,向上行于 *** 区,沿着腹内向上经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上行绕唇,于人中处与督脉相接。
2、主要症候:疝气、带下、腹中结块、月经不调、不孕等。
3、保健要穴:
⑴.关元
① 定位:脐下3寸。
② 功能:人身第一性保健要穴。对女性不孕、月经不调疗效确切。
⑵.气海
① 定位:脐下1.5寸。
② 功能:人体性命之祖,强壮要穴。
⑶.神阙
① 定位:脐的中间。
② 功能:
⑷.中脘
① 定位:脐上4寸。
② 功能:脾胃之疾,无所不能。
⑵.膻中
① 定位: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
② 功能:宽心理气。
四:人体的十二条经络是?
优质回答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十二条经脉的合称。又称“十二经”或“十二正经”。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扩展资料: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经络疏通
1、要经常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动则不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经常运动,气血才能周流全身,经络也才能通畅。
2、要多吃蒿子杆、葱、蒜、海带、海藻、萝卜、金橘、山楂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物。也可以服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越鞠丸等中成药进行调理。
3、要保持心情愉快。因为人心情不好时气机就会郁结,气机郁结就会导致经络不通。人们常说的“气死周瑜”就是最典型例子。因此不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也要想得开,这样才能保持经络的通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经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医教你如何判断经络是否通畅
五:中医 | 经络、五行图
优质回答一、气血
气血是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来源。
物质基础:血。
经络:公路。
二、经络概念
1、经脉,是系统中的主干;络脉,是小网络,纵横交错,无处不至。
2、经络联通周身表里,运行气血,濡养全身,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连接成协调统一的整体。
3、经脉:12正经 (如: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奇经八脉 (如:任脉、督脉)。
络脉:15别络,浮络,孙络。(图二至十六)
三、寻找穴道的诀窍
1、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2、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3、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4、出现黑痣、斑(色素沉淀)
5、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图十七、十八)
四、穴道刺激
指压:利用施力容易的大拇指、食指或中指。
按摩:有捶、搓、揉、压等各种按摩法
刮痧板:可利用刮痧板刺激经络,顺经络为补,逆经络为泻。
五、注意事项
1、刺激穴道要在呼气时
2、经络按摩“前、后”请勿抽烟。
六、不适合按摩的族群
患急性传染病的人,如流感、痢疾等
急性炎症的病人,如肺炎、阑尾炎、蜂窝组织炎等
某些慢性炎症如四肢关节结核、骨髓炎
有严重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及肺病的人
恶性肿瘤、贫血、久病而极度消瘦虚弱的人
血小板减少性紫斑或过敏性紫斑的病人
面积的皮肤病人或患溃疡性皮肤炎的病人
七、按摩手法
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有节奏地按压
摩: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柔和的摩擦
推:用手指或手掌向前、向上或向外推挤皮肤肌肉
拿:用一手或两手拿住皮肤、肌肉或盘膜向上捍起,随后又放下
揉:用手指或手掌在皮肤或穴位上进行旋转活动
掐:用手指使劲压穴位
点:用单指使劲点押穴位
扣:用掌或拳叩打肢体
八、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人认识宇宙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
古人认为阴阳是“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阳:活动的、无形的、向外的、向上的、温热的、明亮的、亢进的(日、天、昼、火、男)
阴:沉静的、有形的、向内的、向下的、寒冷的、晦暗的、衰退的(月、地、夜、水、女)(图十九、二十七)
九、五行蔬果
木形(春季蔬果)——芥蓝菜、芦笋、A菜、地瓜叶、萝卜、空心菜、西兰花、青江菜、丝瓜、油菜
火形(夏季蔬果)——苹果、红萝卜、加州李、樱桃、葡萄、大西红柿、小西红柿、红龙果、葡萄柚
金形(秋季蔬果)——莲藕、茭白笋、南瓜、水蜜桃、白苦瓜、鲜香菇、圆葱、葱、文旦、金针菇
水形(冬季蔬果)——马铃薯、牛篣、山药、地瓜叶、大黄瓜、苋菜、黑芝麻、柠檬、紫菜、小黄瓜、绿苦瓜
土形(四季蔬果)——木瓜、百香果、菠萝、圆葱、酪梨、番石榴、哈密瓜、香蕉、芒果、榴莲、嫩姜
(图二十八、三十二)
十、经络养生按摩法
脸部:迎香穴、印堂、太阳穴
颈部:风池
手太阴肺经:尺泽、太渊、少商
膀胱经:脊椎两侧、风门、肺俞、大椎
前胸:天突(任脉)、中府(肺经)、云门(肺经)(图三十三、三十六)
十一、经络养生按摩
头颈部:风池(胆经)
躯干部:章门、期门(肝经)
下肢部:三阴交(肝脾肾三经交会)
足部:内侧——太冲(肝经)外侧——侠溪(胆经)(图三十七、三十九)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中医经络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