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氢燃料汽车,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一:水氢汽车是一场纯粹的骗局吗?

关于能源利用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以来都在努力着想找到一种清洁可靠成本低并且足够安全的能源,所以人们自然而然的把目光瞄上了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水。但是这仅仅是一个大胆的猜想。

水在电解的情况下,它会产生氢气,氢气就是一种可燃烧气体,这种气体在燃烧的时候就是文化中能量和天然气的燃烧基本上是差不太多了,他确实会迸发出能量,但是电解水说的简单,原理也简单,但是真正要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能给汽车提供足够多的动力,这仅仅是一个大大的猜想,因为在实验室里面做实验很简单,但是你要把它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你要保证它有足够强大的动力,并且足够稳定。

我们是想找到一些清洁的能源,但是清洁能源是有一个寻找的步骤的,就像一个人他要想跑得快,首先他要把路走稳,我们找清洁能源也是这样,现在主要的目标应该是找那些这个环境污染小的能源,并且成本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能源,而不是说直接跳过这一步骤就去找那些成本非常低,并且利用效能很高,完全没有污染的能源,这种完美的能源可能理论上存在,但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利用不了,因为我们的科技还没有发展到那样的程度。

水氢汽车自燃就是根据水电解的情况下会分化出氢气来进行燃烧,推动汽车前进,这是个大胆的设想,但是大胆的设想没有什么能把它变成现实,如果真的可以的话,早就把它变成现实了,因为电解水的实验很简单,基本上大家小学初中的物理之中就实现过,但是几百年来没有人。真的能够把它变成一个稳定的动力系统。

二:氢燃料电池汽车真的是一个大骗局吗?

人类能源根本出路当然是核能发电,但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拉电线过去,那么能源就需要一个储存和运输的形式,氢能就是这样一个能源的载体。尽管现在氢燃料电池汽车十分火热,但燃料电池已经不是第一次处在风口之上了。氢能源和燃料电池有什么优势,能让这么多国家一而再再而三地坚持发展?

1、能量密度高

氢气的能量密度是汽油的3倍,目前锂电池的40倍。高能量密度让汽车即使只携带少量的氢气也能行驶超长的里程。在运输的时候,一次性也能运输更多的能量。

2、氢气安全性高

MSDS和美国化学工业学会DIPPR综合风险评估,氢能的危险性排在汽油、丙烷、甲烷(天然气)之后。

3、燃料电池能量转化效率高

燃料电池可以很轻松的达到50%的能量转化效率,而内燃机却难以突破40%的门槛。

4、清洁

氢燃料电池反应后生成的是水。

对比纯电动汽车,氢能源汽车的优点是:

1、加氢快

加氢跟加油类似,不改变消费者使用习惯,不用担心里程焦虑

2、无衰减

纯电动汽车难以避免衰减问题,但燃料电池汽车没有这个问题。

1、贵

前几次发展高潮的熄灭,与燃料电池系统成本难以下降有相当的关系。但目前燃料电池的成本已经逐渐可以接受,丰田、现代、本田的几款车型的售价大概在50万,已经开始接近消费者能够承受的范围。

2、法规

氢气的运输管理问题困扰着所有发展氢能源的政府。氢气始终是危化品,高压氢气更加令群众担忧。因此目前通过发展液氢、固态金属储氢、有机液体储氢等方式提高储氢运氢的安全性。

总结:人类未来的能源选择肯定是能再生、更环保的,目前来看,氢能是非常符合的。至于说氢能源汽车是不是骗局,这个可以看整个行业是如何发展的,毕竟还没开始就做出判断,有点太过于片面。

三:中国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被什么卡了脖子?

文|东篱

“我从未想过可以再见到它。”时年91岁的Floyd Wyczalek在2016年又一次坐进了Electrovan的驾驶室里。

握着他50年前参与制造的全球第一辆燃料电池概念车的方向盘,这位前通用汽车工程师眼里发着光。

转眼又是4年。2020年9月8日,通用汽车宣布20亿美元入股电动汽车公司Nikola,其中燃料电池技术的应用是双方战略合作重头戏之一。“价值数十亿美元”,这是Nikola创始人Trevor Milton对通用燃料电池项目的评价。

而在万里之遥的中国,很多人说,2020年是氢能元年。

逐利的资本不太会撒谎。氢云链数据显示,2020年前7个月,中国的氢能产业名义总投资超过1300亿元,同比增长逾30%,投资达到百亿级别的项目就有5个,而2019年同期只有2个。

如今,出台支持氢能发展政策的地方政府也超过40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规划的氢燃料电池电堆产能逾3000兆瓦,燃料电池汽车预期产量超10万辆。

9月13日,上汽集团正式发布全球首款燃料电池MPV 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同时公布其“氢战略”。

资本、政府、车企纷纷出手,在这个逐渐转凉的九月,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格外火热。

氢的诱惑

提到燃料电池,现在很多人习惯性在前面加一个字——氢,也就是氢燃料电池,暗示着这是一场能源动力的变革。

人类每一次的能源变革都是提升减碳加氢、提升能量密度的过程。

氢气是一种高能、高效的能量载体。古代木材作为燃料的能量密度只有每公斤0.13兆焦,现在标准煤、石油、天然气直到氢气,能量密度最高达到了140兆焦。

而且氢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获取方式多种多样,无论是工业副产品、石化能源还是水,人类都可以通过各种方法从中获取氢气。

21世纪,人类正在从化石燃料时代向绿色能源时代迈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认为,转变分为两个:一个是化石能源消耗向绿色能源再生转变,另一个是从高碳燃料向低碳燃料转变。回归本质的话,还是燃料的“加氢减碳”。

“零碳”能源最终指向了氢能,这是一种零排放的清洁能源,氢气和氧气充分反应的最终产物只有水。

氢能如此诱人,各国政府开始出手制定战略。

日本等多国已经将氢能社会定为国家战略。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德国等国将氢能视为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2020年6月份,德国宣布将再投入90亿欧元以支持氢能的发展。

中国在这方面也已开始布局。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表示要“开发氢能、燃料电池等新一代能源技术。”

之后的2019年,氢燃料电池首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氢能被纳入《能源法》征求意见稿。近期,有媒体报道称,由多个部委参与的中国氢能发展整体规划正在制定之中,中国氢能的顶层设计呼之欲出。

在落地方面,汽车产业是氢能战略的重要一环。

作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汽车使用氢燃料需要通过燃料电池系统。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外部供应的燃料与氧化剂中的化学能通过电化学反应直接转变为电能、热能、和其他反应产物的发电设备。

目前行业研究较多的燃料电池是外部供应燃料为氢气、氧化剂为氧气的质子交换膜氢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汽车就是以车载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电能为动力或主动力的汽车。

1966年10月28日,在美国密歇根州,通用汽车展示了一款名为Electrovan的概念车,被视为是全世界第一辆燃料电池车,由于成本过高,当时没有得到推广。

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汽车电动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只是,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从过去到现在,电池安全仍然是很多消费者犹豫是否购买纯电动汽车的重要因素。最近宁德时代“811”电池也陷入安全性的争议当中。

氢燃料电池也是电动化浪潮中的一员,而且“燃料电池的安全性比锂离子电池高。”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认为,氢燃料电池本质是一个通过电化学反应实现的能量转化装置,原理上和锂电池是一致的,但从工作方式来看,它和内燃机更像。

内燃机的汽油(柴油)是存储在油箱里面的,燃料电池的氢气是存在储氢瓶里面,前者有发动机进行能量转化,后者的能量转换场所是在燃料电池电堆中,电堆和储氢瓶是分开的。

“我搞了一辈子燃料电池,从来没有发生过燃烧和爆炸的事故。”衣宝廉表示,燃料电池电堆里面的能量很少,如果出了事情,只要把氢气的供应切断,就能保障安全。

然而,这样一种高能、高效、安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现在刚刚步入商业化的窗口期。

两起两伏后的曙光

当前,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民用热潮已是20世纪以来的第三波浪潮。

通用的Electrovan在1966年没有掀起太大波澜,直到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带来了第一波燃料电池民用化的热潮。

当时国际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对以色列等国实施石油禁运,仅仅3个月时间,从1973年10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国际油价从每桶3.11美元上升到11.65美元,引发了全球性石油危机。

石油危机使得民用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投入火热了一段时间,但这波浪潮并不持久,随着危机的暂时解决,燃料电池的热潮就慢慢冷下去了。

第二次浪潮兴起于2000年前后,由加拿大的巴拉德等燃料电池生产企业推动。但是因为当时的技术没有成熟到商业化应用的阶段,车企并不支持他们,消费者也没有需求,零部件供应商一方撑不起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最终氢动力汽车也没有发展起来。

此后一段时间内,由于氢燃料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迟迟无法实现量产,不少政策逐渐向搭载锂电池的纯电动汽车倾斜,氢燃料汽车全产业链频现倒闭潮。

到了2014年,丰田终于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汽车Mirai,沉寂多年的氢能汽车行业才得以复苏。

以此为起点,第三波氢能浪潮在汽车领域的暗流开始涌动。事不过三,或许这波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真能起来。

在各国政策扶持下,丰田汽车推出了Mirai,本田的Clarity、现代的NEXO等乘用车型亦纷纷量产。上汽也推出了搭载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荣威950。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进华在2018年就曾表示,国外车企量产车型的主要性能,包括寿命、功率密度、价格等方面,与传统汽车相比都已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在商用车领域,丰田正在加码,通用则选择和电动卡车公司Nikola合作推进燃料电池系统在卡车领域的落地。国内的长城、福田、上汽也都在发力。

但是和国外相比,目前中国在氢燃料电池领域的技术实力仍有短板。

“应当正视我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和国外先进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彭苏萍表示,“卡脖子”技术分布在氢能产业的多个环节需打破技术封锁,包括氢气储运技术存在的短板、相关核心设备主要依靠进口等。

被什么“卡脖子”?

燃料电池技术原本应用于航空航天以及军事等领域,从技术本身来看,相对成熟,不存在太大的难点。

但正因为被用在不计成本的航天和军用领域,燃料电池技术门槛其实很高,拓展到民用领域,如何削减成本成为关键。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制约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氢气这一能源本身。

在用户和政府端,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认知非常不充分,对于其安全性的质疑很多。同时法规标准也不完善,丰田在日本也遇到困难: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进入密闭空间如地下停车场时,没有权威第三方可以证明这是没有安全隐患的。

此前张进华就曾表示,很多官员中仍将氢与不安全划等号,因此进行科学普及至关重要。

值得庆幸的是,政策正在放开。上汽集团副总裁蓝青松透露,从今年开始上海不再将氢气定义为危化品,而是转为燃料,“将其视作燃料来管理,这便是政策上的巨大变化。”

不过问题不止这些。作为交通领域的能源,氢能的供给规模和价格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商业化推广,氢燃料的加注困难,费用偏贵。

氢能产业链分为制氢、储氢、运氢和加氢等几个方面。

以最终端的加氢站为例,里面的设备就包括压缩机、加氢机、顺序控制柜、卸气柜等等。上海氢枫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方沛军表示,“加氢站里面建站很多设备是来自国外的品牌,目前来看(比例)还很难降下来。”

采购国外设备的成本将被传导到终端的加氢价格,目前来看,氢气的价格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太贵。

一位上汽的氢燃料电池资深工程师告诉HD汽车商业周刊,“或许氢气出厂只要几块钱,但经过脱硫、纯化、加压运输、气站储存,到了加氢站可能还要升压,此外加气站成本可能占到40-50%,综合成本算下来就很贵。”

近期在安亭的加氢站,HD汽车商业周刊观摩了一次加氢演示,机器屏幕显示,加注0.35千克的氢气共需支付25元人民币,也就是每公斤的氢气加注价格超过70元。

不过相关人士透露,他们和加氢站签订的协议远没有这么贵,每公斤不到40元。

但是业界普遍认为,氢气价格达到20-25元才能够让用户有好的体验,现在加氢价格动辄每公斤六七十元,补贴后也在40元上下,相比加油或者充电,汽车加氢的单位价格更贵,因此,短期很难通过纯市场化的行为进行推广。

再回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生产制造环节,从全球视角来讲,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链也难言成熟。

“丰田、本田和现代,大多都是依靠背后财团,打造一个全封闭系统自己干。”广东泰罗斯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锐明对HD汽车商业周刊透露,现在很多催化剂、质子膜等核心材料和零部件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成本居高不下。

上海捷氢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兵兵指出,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等是氢燃料电池电堆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

以质子交换膜为例,全氟结构的质子交换膜要实现大规模量产的条件严苛。一方面,氟化工材料很特殊,有强腐蚀性、爆炸性,所以要求工业化的稳定的生产平台,而这个需要时间的积累。另一方面,厂商还要和车企一起开展试验评价,“没有试验评价,就没有人敢用你的膜”。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发全氟质子交换膜现在还是烧钱阶段。据山东东岳集团首席科学家张永明介绍,“这个膜现在一直在赔钱,年年几千万,一般的公司都不愿意做,愿意负责任的公司才做。”

国家也发现这些问题。在2020年9月5日的泰达论坛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解释了燃料电池汽车的财政补贴变动,“转型后的示范政策核心目标就是支持企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现如今,氢能各环节尚未真正打通,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中,这是两个卡住中国企业脖子的关键问题。

甚至两者之间还存在矛盾,既有燃料电池系统和氢气的价格矛盾——“做氢的觉得电堆贵,做电堆的觉得氢贵”,也有氢燃料电池车和加氢站之间的数量矛盾——“车觉得没(加氢)站,站觉得没车”。

问题的症结在于“规模”。

一百万辆的生死线

截至2020年8月,我国已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超过7200辆,累计运行里程接近1亿公里,共建成加氢站72座,但这还远远不够。

“燃料电池车在2035年必须达到一百万辆,如果达不到,就是有风险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直言。

西方国家在公司角度来看会有“死亡之谷”,即技术开发成功后,商业化还要越过投资规模、回报率、风险控制等难关,但中国现在从国家层面给企业搭了桥,要利用好这个机会。

“目前中国燃料电池市场的火热,其政策导向非常明显,这是好事。”一个深耕燃料电池市场数十年的专家对HD汽车商业周刊表示。

遗憾的是,国内不少企业只关注眼前利益,花钱投产是为了国家补贴,而非提高技术。所以补贴政策要既照顾到现状,更要鼓励自主专利研发,推动技术进步,今年“以奖代补”的政策转变也暗合此理。

毕竟在政策基础上,企业主动投入才是推动行业进步的力量。

同济大学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直言,“由于各方面因素,国内企业投入还是不够,产业就很难起来。”反观丰田、通用等车企,在燃料电池上做了几十年的投入,近几年的研发费用每年高达上亿美元。

不过章桐表示,这方面上汽是个例外。作为中国最早开展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的汽车企业,上汽于2001年就启动了凤凰一号燃料电池汽车项目。2006年正式成立燃料电池事业部,从整车集成、系统集成,到如今发力突破电堆技术,公司一直在投入研发,并相继推出燃料电池乘用车荣威750、950和商用车上汽大通FCV80、EUNIQ 7等车型。

在这期间很多燃料电池相关的企业或倒闭或转型,上汽当然也受过影响。

时任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燃料电池系统部总监陈雪松对HD汽车商业周刊坦言,“外面都死掉了,上汽内部也曾质疑过,这个方向对不对?最终坚持了下来。”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车企正加入进来,上汽大通MAXUS EUNIQ 7更是计划瞄准中高端商务出行领域,进军个人消费市场,国内燃料电池商业化开始加速突破。

发布MAXUS EUNIQ 7同时,上汽也发布了“氢战略”:在2025年前,推出至少十款燃料电池整车产品,上汽捷氢科技达到百亿级市值,建立起千人燃料电池研发运营团队,形成万辆级燃料电池整车产销规模,市场占有率在10% 。

“燃料电池的乘用车受到基础设施制约较大,目前来看更适合先应用于商用车领域,围绕加氢站进行运营,并在公共交通、物流以及城市出行等领域中率先落地。”蓝青松表示。

今年的泰达论坛上,宋秋玲表示:“本次示范重点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在中重型商用车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并向重型货车倾斜。”

确实,相较乘用车,客车和卡车对燃料电池的技术要求更低,商用车规模化可以培育一批能源供给、零部件甚至是材料的供应商,把中国自主的产业链打造起来,然后逐步提高技术水平,进而扩展到乘用车领域。

正如上汽集团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祖似杰所言,燃料电池要先在商用车领域规模化应用,而规模又将带动产业的良性循环。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结合混动,乘用车继续坚持纯电路线,客车、卡车等商用车领域提升应用燃料电池技术的比例,“双线并进”将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

更多难题还在后面。商业化之后,企业还要考虑“燃料电池出现问题的承受度”,即如何进行售后服务。中国能源工程集团首席科学家范钦柏指出,这是过去很多美国燃料电池企业失败的主要问题,也将是中国企业将来必须面临的困难。

“你氢醒了吗?”范钦柏说,他希望各位从业者这样问问自己。

-END-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四:加水就能跑上千公里 “青年水氢燃料车”可信度高吗?

只要稍微有点“能量守恒定律”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是骗局,但其抛出“铝合金催化剂”这个概念,确实能唬住一些数理化成绩不好的人。

首先科普一下什么叫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改变化学平衡,且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改变的物质叫催化剂。

催化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发生损耗,但它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水只是加入催化剂能不能产生氢气?当然不能,不信可以去问问你的化学老师。

那么如何让水产生氢气?这需要加入酸或碱,再加入易溶于酸碱的金属(例如铝、锌等),它们发生化学反应就会产生氢气,但酸碱和金属都会不停消耗,需要不断补充。这时候如果同时加入催化剂,化学反应会更剧烈,但催化剂是不需要补充的。

青年汽车宣称“加水就能跑”,实际上是忽悠不懂化学的人。

在青年水氢燃料车诞生当天,光大金控财金资本有限公司设立50亿元基金支持,光大金控财金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少平,青年汽车集团董事长庞青年出席了签约仪式。

掌握50亿资金的资本大鳄会看不懂“水变油”的骗局?这种可能性很低。

通过检索“光大金控财金资本有限公司”的企业信用,发现其成立于2016年7月15日,注册资本仅5000万元!

这就奇怪了,一家成立1年半、注册资本仅5000万元的公司,却号称拿出了50亿元来投资,而且还是投资一个“水变油”的低劣骗局。负责签约的光大金控财金资本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少平,究竟是被庞青年骗了,还是两人同谋一起诈骗,有关部门值得深究。青年汽车拉了这个50亿基金来扛大旗,笔者认为很明显是想骗融资。

巴铁”项目的背后是一个做网络金融P2P的理财公司“华赢凯来”在运作。将“巴铁”炒火,然后出售捆绑了“巴铁”项目的投资理财产品,华赢凯来借此集资40多亿。2017年7月11日,华赢凯来董事长因非法集资被捕,喧嚣一时的“巴铁”才迎来落幕。最终华赢凯来欠债48亿,4万投资人血本无归!

乐视网曾被誉为“创业板第一股”的公司,顶峰市值超过1700亿元,业务遍及电视、手机、体育、影视、网约车等多个焦点板块,如今同时被深证成指、深证100指数、创业板指这三大指数踢出门外。两年前被标榜为“贾布斯”的贾跃亭几乎是国内最耀眼的“资本宠儿”,现下其所持乐视控股、乐视致新、乐视网等众多股权被冻结,乐视生态多个业务环奄奄一息。与此同时,贾跃亭也在12月被法院列入失信联系人黑名单,乐视投资人基本都是血本无归了。

青年汽车有没有诈骗前科?在去年2月份的新能源汽车骗补风波中,工信部网站公布了对7家汽车公司行政处罚书,青年汽车就是其中之一。

萧山法院去年6月9日的破产清算案件中,包括了青年汽车集团的三家关联企业:浙江青年莲花、浙江青年莲花发动机有限公司和杭州亚曼发动机有限公司。

青年汽车是真的没钱了,“水氢燃料车”项目或许是垂死挣扎的最后一击,能否骗到融资是关键。在经历了“巴铁”和“贾布斯”事件后,各位更应该擦亮双眼,如今骗子太多,融资到处

五:国家为什么不发展氢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车就是一场骗局吗

2022年上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增长192.2%

2016-2019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持续增长,2020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出现较大下降。2021年燃料电池汽车产量恢复增长,2022年上半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达到1803辆,同比增长192.2%。

2022年上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增长194%

从销售量看,2016-2019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持续增长,2020年受到疫情和补贴政策退坡等因素的影响,燃料电池汽车销量出现下降。2021年销量达到1586辆,2022年上半年销量达到1379辆,同比增长194.0%。

氢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仍较低

2022年1-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266.1万辆和260.0万辆,其中,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803辆和1379辆,占比分别为0.07%和0.05%。氢燃料电池汽车仍是小众新能源汽车产品。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

2016-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2021年达到8939辆,较2020年增长21.57%。未来,随着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逐渐攀升,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快速增长。

加氢站数量超270座

消费者购买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热情较低主要是担心无法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随着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增加,中国加氢站数量也逐年增长。截止2022年6月,中国加氢站数量超过270座,较2018年加氢站数量增长超10倍,未来仍将持续增长。加氢站的数量增长将帮助提升氢燃料电池汽车需求。

综上所述,2022年上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均大幅增长,但是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仍较低。截止2021年底,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接近9000辆,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氢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加氢站逐渐增加,截止2022年6月超过270座,为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发展奠定基础。

——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明白氢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骗局的一些要点,希望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如果想要了解其他内容,欢迎点击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