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复溜穴,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问题一:艾灸复溜穴的神奇作用

优质回答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病由心起,病由心去

一复溜穴可以消肿

从字面意思讲,复溜就是要让停留下来的水重新流动起来。当人体有淤血时,尿液、汗液和痰湿这些脏东西就会停留在体内不流动了。

当人体的某一部分肿起来了,比如说膝盖肿,就跟复溜穴有关系。

实际上,身体凡是有肿的地方都跟复溜穴有关系。

因为肿的意思就是有水液在那里停滞不流,淤住了,而刺激复溜穴就能让它重新循环起来。

二复溜穴可以补肾

复溜穴的功效是补肾滋阴、利水消肿,改善整个肾功能,解除肾功能失常所产生的各种症状。肾功能失常会造成人体水液代谢失常,而复溜穴专门治疗水液代谢失常。水液代谢失常会出席水肿腹胀,不但是腿上有水、肚子里有水,而且腰脊强痛,这看起来是膀胱经的问题,但艾灸膀胱经却没什么效果,此时一定要艾灸肾经。

所以我们首选艾灸复溜穴,让淤血重新流动起来。

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足少阴肾经的经穴。 “复溜”的“复”是反复的意思;“溜”是盛放的意思。也就是作为坏的气息在此持续堆积的穴位。

小提示:复溜穴和肺经的尺泽穴配合使用是最补肾的。常吃中药的人都知道,中药需要配补,就是把一些同类型的药互相搁在一起用,效果才更好。经络也是一样,经络穴位要想产生最好的效果,也要配合使用。

肾还有一个“司二便”的大功能。大便无力跟肾有关,小便无力也跟肾有关。半天解不出手来,就是肾气不足,气血就往下走。

复溜穴是调节肾经的一个杠杠,它是一个枢纽。当你想补肾的时候,如果有脏东西堵着,真正的气血生成不了,那就补不上。

这时你需要先让它通一下之后再补。最好是艾灸完复溜穴后,马上再艾灸太溪穴,把好血赶紧引过来,打好这个基础。

艾灸复溜穴相当于补气血三复溜穴的其他功效

【腿肿】

那是有积液不流动了。如果排尿很通畅,尿路就不会感染,更不会水肿。其实,只有知道一个症状,这些相应症状的原因你自己都可以想象出来。

【自汗,盗汗】

复溜穴能调理自汗、盗汗之症。自汗就是待着的时候就出汗;盗汗是睡觉的时候在不知不觉中出汗,一睁眼就不出了。

【消除腿脚酸胀】

如果您一天到晚总是腿脚酸胀,甚至需要别人给踩踩腿,或者脚老得抬高放在桌上才舒服,这是气血下不去了,这个时候你每天要多艾灸艾灸复溜穴。

【调理眼疾】

复溜穴是调理眼疾的要穴。当你有白内障、青光眼、飞蚊症、眼睛胀痛、上眼皮无力(扒拉开合还得使劲睁开,睁开一会儿又搭拉下来)等问题,艾灸复溜穴都管用。

【手脚麻木】

如果你手指端或脚趾端总是麻木,就是气血过不去,原动力不足,每天要多艾灸复溜穴。

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就是血液长期淤在那里没有回流造成的。如果是在刚淤的时候刺激复溜穴,效果会很明显;如果静脉曲张已经形成了大疙瘩,艾灸几天复溜穴是不会好的,必须从整个身体来慢慢调节。

腹泻腹痛复溜穴能治疗腹泻腹痛。腹泻是因为膀胱受堵,水液不走膀胱,而是走大肠的结果。中医有句话叫“水液别走大肠”,走错地方就造成了水泻。

当你艾灸复溜穴之后,尿道一通,腹泻自然就好了。

降高血压复溜穴有降高血压的功效。

但是你得先艾灸尺泽穴,再艾灸复溜穴,降压的功能才更确切。这是最好的降压方法。艾灸尺泽穴是为了把上面的气降下来,艾灸复溜穴是为了把降下来的气给接收住,让它固定下来。

最后再艾灸太溪穴,才能真正把肾给补上,这是一步一步逐渐起效的。

哮喘复溜穴能治疗哮喘。偏于虚寒的就是灸复溜穴,偏于实热证的艾灸艾灸即可,最好也配上尺泽穴。两个穴一降一补才能最好地达到平衡身体的效果。

但身体特别没劲、有气无力的人,本来气就上不来,使用尺泽穴就不适合。

今天说的复溜穴的这些作用。都要坚持艾灸三个疗程。才会有效果。

问题二:复溜简介

优质回答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复溜穴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复溜穴的定位 10 复溜穴的取法 11 复溜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复溜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复溜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复溜穴的配伍 16 特效 *** 17 文献摘要 18 复白穴研究进展 18.1 抑制肾脏的水利尿作用 18.2 加强阑尾蠕动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复溜

1 拼音

fù liū

2 英文参考

Fùliū KI7 [中国针灸学词典]

fùliū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KI7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复溜 汉语拼音 Fuliu 罗马拼音 Fuliu 美国英译名 Repeating Stagnant 各

号 中国 KI7 日本 7 法

国 莫兰特氏 R8 富耶氏 R7 德国 N7 英国 K7 美国 Ki7

复溜为经穴名(Fùliū KI7)[1]。出《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名复留[1]。别名昌阳、伏白、外命[2]。属足少阴肾经[1]。复溜是足少阴肾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1][3]。复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溜[1]。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胀,肠鸣,泄泻,脚气,腿肿,足痿,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身热无汗,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尿路感染,小儿麻痹后遗症,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等。

4 复溜穴的别名

复留(《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伏白(《针灸甲乙经》),昌阳(《针灸甲乙经》、《西方子明堂灸经》),外命(《外台秘要》),胃阳[4],复白[4]。

5 出处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行于复溜,复溜,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

6 穴名解

复同“伏”即深伏,溜通流,此穴在内躁上,为“经”穴,经气至此已深伏流行,故名复溜[1]。

复,通复,通伏,又通澓。重返为复,往来也。溜,有水急流之义。溜,顺逝也。溜,同流,是流通,同留,是留止。水以直流顺适为正。然江有回澜,海有潮汐,岂水之真性哉。但廻波溯流,不离渠道,进退消长,本乎自然。《子午流注说难》曰:“其太溪正经直上之脉,复从内踝稍后,二寸而溜于此,故以为名。”本经之脉,循内踝之后,由照海上太溪。别跟中,由大钟而水泉,以合于照海也。及其合照海之后,循经上腨内,复合其直流之正,故名“复溜”。《针灸大成》谓:“病人脉微细几于不见者,取此穴刺至骨,待脉回乃可出针,亦复溜之意也。按脉微细,乃肾气衰弱之极也。物极则反,本穴犹地雷之复也,故名之以复”,而曰复溜。[4]

7 特异性

复溜为足少阴肾经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

8 所属部位

小腿部[5]

9 复溜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复溜穴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3]。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正坐或仰卧取穴[1]。

复溜穴位于内踝尖与跟腱水平连线中点直上2寸,当跟腱前缘处[2]。

《医学入门》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后,《针灸聚英》等定本穴于交信之前,说法不一,今从前说[2]。

复溜穴在足少阴肾经的位置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复溜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10 复溜穴的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太溪上2寸,当跟腱之前缘处取穴。

复溜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当太溪直上2寸,跟腱之前缘处取穴[6]。

快速取穴:先找到太溪(坐位垂足,由足内踝向后推至与跟腱之间凹陷处即是太溪穴),直上量3横指,跟腱前缘处,按压有酸胀感处即是复溜穴[7]。

11 复溜穴穴位解剖

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分布著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侧支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一支。该神经自股三角内下降,经其尖进入股管。在该管的下端,与膝最上动脉共同穿股收肌腱板,离开该管;继在膝内侧缝匠肌和股薄肌之间,穿深筋膜,伴大隐表脉下降至小腿内侧,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一支继续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内踝;另一支经内踝的前面,下降至足的内侧缘。隐神经可与腓浅神经的足背内皮神经结合。上述的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等由胫神经的肌支支配。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前方→踇长屈肌[1]。

皮肤→皮下组织→踇长屈肌[8]。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隐神经分支、小腿内侧皮神经和大隐静脉属支分布;深层有胫神经肌支和胫后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和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深层前方有胫后动、静脉通过[2]。

12 复溜穴的功效与作用

复溜穴具有补肾益阴,温阳利水的功效。

复溜穴有益肾、利水、发汗、止汗的作用[1]。

复溜穴为足少阴肾经之经穴,配五行属金,肾配五行属水,根据五行相生原则,金能生水,复溜为本经之母穴,虚则补其母,故本穴可治疗脾、肾两脏的疾病[9]。

复溜穴配五行属金,金应于肺,肺主表,外合皮毛,开腠理,故取本穴既可发汗,又可止汗,以治疗汗证,对汗证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配以合谷则疗效更好[9]。

腰为肾之府,故取复溜穴可治疗腰病[9]。

肾经经脉循行于下肢内侧,复溜穴位于小腿的中下段,近于内踝,故取之又可治疗下肢经脉病[9]。

复溜穴为治疗汗证的常用穴。本穴又为保健常用穴,经常艾灸可预防水肿、足跟痛[9]。

复溜穴肾经之郄穴,有培补肾气之功,能通调水道,维护与恢复水液之正常流行。肾为水脏,位在下焦,通调水道,是其本职。澓流为洄流之水,水液必须在全身反复洄流,才能灌溉脏腑,泽润百骸。《金针梅花诗钞》复溜条:“止者能流流者止。”如水肿、癃闭、无汗之类,用之可使之流:遗精、多汗、盗汗之类,用之又可使其不流矣。谓脉行至此,已深伏流行,亦未为不可也。[4]

13 复溜穴主治病证

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腹胀,肠鸣,泄泻,脚气,腿肿,足痿,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身热无汗,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尿路感染,小儿麻痹后遗症,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等。

复溜穴主治肾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腰痛、水肿、小便不利、腹部胀满、肠鸣泄泻、大便脓血、盗汗、自汗、伤寒无汗、目昏、嗌干痔血、赤白带下、寒湿脚气、脚踹后廉及足跗上痛等[1]。

复溜穴主治腹胀,水肿,肠鸣,泄泻,盗汗,自汗,脚气,腿肿,足痿[2]。

复溜穴主治腹胀,肠鸣,泄泻,水肿;盗汗,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腰脊强痛,下肢痿痹[6]。

复溜穴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腿肿、足痿、盗汗、身热无汗、腰脊强痛[8]。

现代又多用复溜穴治疗肾炎、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脊髓炎、下肢瘫痪等[1]。

1.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麻痹后遗症,脊髓炎;

3. 其它:功能性子宫出血,腹膜炎,痔疮,腰肌劳损。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直刺0.5~1寸[6][8][2][1],局部有酸麻感[6],或有触电感向足底放散[6]。

注意:本穴深刺时,一定要避开胫后动、静脉,以防刺破血管[6]。

14.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15 复溜穴的配伍

复溜配合谷,有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多汗,无汗或少汗。

复溜配肝俞、脾俞,有舒肝益肾,健脾除湿的作用,主治泄泻,水肿。

复溜配关元、足三里、肾俞、大肠俞,治肾虚泄泻[6]。

复溜配肾俞、脾俞、水分、太溪,治肾虚水肿[6]。

复溜配内关、合谷、太溪,治自汗[6]。

16 特效 ***

用拇指指腹由下往上推按复溜穴1~3分钟,可缓解腹泻、盗汗、四肢乏力、腰脊强痛[7]。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腰痛》: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

《针灸甲乙经》:鼻孔中痛,腹中常鸣,骨寒热无所安,汗出不休,复溜主之。腰痛引脊内廉,复溜主之。风逆四肢肿,复溜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足胫寒,复溜、申脉、厉兑。水肿气胀满,复溜、神阙。

《备急千金要方》:复溜、丰隆,大都主风逆四肢肿。

《针灸大成》:主肠澼,腰脊内引痛,不得俯仰起坐。

《医宗金鉴》:主治血淋,气滞腰痛。

《玉龙歌》: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六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

《杂病穴法歌》:水肿,水分与复溜。

18 复白穴研究进展

18.1 抑制肾脏的水利尿作用

针刺健康人的复溜穴,出现抑制肾脏的水利尿作用,排出量较正常减少[1]。

18.2 加强阑尾蠕动

针刺复溜穴,在X线下观察到对阑尾蠕动有加强作用,能促使阑尾腔内钡剂的排空[1]。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复溜穴的信息了解不少了,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