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问题一:淡竹叶,小通草,栀子,薏苡仁,首乌藤,淡豆豉,甘草,琥珀,紫石英,混在一起服用可以治什么病

优质回答淡竹叶,小通草,栀子,薏苡仁,首乌藤,淡豆豉,甘草,琥珀,紫石英,混在一起服用是用于治心热炽盛,心神不宁,心悸失眠,心热下移小肠的尿赤的热淋病证。

这种病证同时兼有心热盛和热淋的病症。

其中心热盛和热淋是中医专用名词,热淋不是西医的淋病。

心热盛会造成心神不宁失眠症状。

热淋会造成尿赤,小便短少,涩痛等症状。

所以针对心热炽盛需要配清心热,除烦,宁心安神的药,而热淋要用清热,利尿通淋的药物。

九种药淡竹叶,栀子,淡豆豉,主要用于清心除烦。

首乌藤,琥珀,紫石英用于宁心安神!

小通草,栀子,薏苡仁用于利尿通淋!

薏苡仁还有健脾渗湿的功效!

甘草用于缓和药性和健运脾气的作用!

望!

问题二: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

优质回答淡豆豉,中药名。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其性味苦寒,具有解表,除烦,宣郁,解毒之功效。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下面就由我为大家介绍下淡豆豉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哦。

淡豆豉的功效和作用

1.发汗解表:

淡豆豉辛散苦泄性寒,入肺经,具有疏散宣透之性,既能透散表邪,又以能宣散郁热,发汗之力颇为平稳,有发汗不伤阴之说。《名医别录》曰:“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常用治外感初起,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证。

2.宣郁除烦:淡豆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肺胃之郁热。《珍珠囊》曰:“去心中懊侬,伤寒头痛,烦燥。”故有宣郁除烦之功效。如张仲景《伤寒论》栀子豉汤,选用本品,治发热,虚烦不得眠,胸闷不舒,或心中懊侬,舌红苔黄脉稍数。此乃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所致。用淡豆豉,清宣郁火,则气机自然通畅,其症自会迎刃而解。

3.和胃消食:淡豆豉辛开苦降,寒能清热,入胃经,则能和胃消食。若症见脘腹饱胀,暖气酸腐,不能食,大便不调,甚至黄疸,痞块,膨胀,脉滑而紧盛。此乃气机不利,食滞不消所致。可选用本,宣郁利气,和胃消食。使气机得通,饮食得消,则诸证自除。

4.清热止痢:本品性寒能清热。《药性论》载:“治血痢腹痛”。而《范汪方》豉薤汤,则用本晶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故本品有清热止痢之功效。若症见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腹痛,里急后重,下粘液及脓血样大便。此乃外受溼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积滞于肠中所致。可用本品清热止痢。

5.安胎:《会约医镜》曰:淡豆豉“安胎孕。”本品性寒味甘,寒能清热,甘寒则益阴。对于素体阳盛,或七情郁结化热,或外感邪热,或阴虚生热,热扰冲任,损伤胎气,以致胎动不安,症见妊娠期下血,色鲜红,或腰腹坠胀作痛,心烦不安,手心烦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可选用本品,滋阴清热,凉血安胎。

6.解毒:淡豆豉味甘,甘能解毒。《名医别录》曰:“主瘴气恶毒。”《日华子本草》曰:“治中毒药”。《本经逢原》则曰:“治误食鸟兽肝中毒。”故本品有解毒之功。可用治山岚瘴气恶毒,食物中毒,丹毒,及上疮痛烂等证。如姚和众选用本品“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药性论》则用本品,“治上疮痛烂。”

淡豆豉的食用方法

【淡豆豉】淡豆豉的食用方法:

淡豆豉用法用量:煎服,6~12g。

淡豆豉用药禁忌:

1、凡伤寒传人阴经与夫直中三阴者,皆不宜用淡豆豉。《本草经疏》

2、淡豆豉不宜复用汗吐之药。

3、胃虚易呕者慎服淡豆豉。

淡豆豉丸

功效:主治小儿一二岁,面色萎黄,不进饮食,腹胀如鼓,或青筋显露,日渐羸瘦。

组成:淡豆豉10粒 巴豆1粒***略去油***

用法:上药研匀如泥,丸如粟米大。每服1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服。取下如鱼冻汁,病根除矣与补脾。实者取而后补,虚者补而后取。

来源:《普济方》卷三七九。

淡豆豉蒸鲫鱼

功效:清热解毒,利溼消肿。

材料:淡豆豉30克、鲫鱼200克、白糖30克

做法:

1、将鲫鱼洗净,去鳞及内脏,放入蒸盘内,在鲫鱼上洒上淡豆豉、料酒、白糖。

2、将鱼置武火上蒸2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2次,每次100克,佐餐食用。

淡豆豉鸡肉煲

材料:淡豆豉25克,鸡脯肉400克,味精3克,精盐2克,白糖2克,黄酒5毫升,蒜蓉3克,酱油5毫升,鸡蛋1个,胡椒粉1克,植物油100克,洋葱丝10克,鸡油10克,淀粉10克,鸡汤100毫升。

做法:

1、将鸡脯肉去筋后切成4厘米长的条,放在碗中,加精盐拌匀后,加入鸡蛋清拌匀,再加干淀粉,拌至鸡肉条粘上粉浆备用。

2、烧热锅,放油烧至七成热,投入鸡肉条,滑散至断红,倒入漏勺。

3、原锅放回火上,留适量油,放入淡豆豉,煸炒几下后,下蒜蓉、精盐、白糖、黄酒、酱油、胡椒粉、滑油鸡条,加鸡汤烧沸,淋溼淀粉做成流芡,起锅倒入放在火上已加入鸡油、洋葱丝的热煲里,加盖,再煲半小时左右,离火,垫衬盘上桌。

淡豆豉葱白豆腐汤

功效:发汗解表,清热透疹,除烦宽中。 葱白发汗解表,宣窍通阳。

材料:豆腐2~4块,淡豆豉15克,葱白15克。

做法:先将豆腐略煎,然后加入洗净的淡豆豉,加水约两碗,煎煮至大约一碗时再加入已切成段的葱白,稍作煎煮即可。

葱姜淡豆豉饮

功效:解表和中,主治风寒感冒初期的头痛、喷嚏、发冷、无汗者。

材料:葱白15克、葱须15克、淡豆豉10克、姜8克、黄酒30克

做法:将淡豆豉、生姜***切丝***加水500毫升,加盖煎沸,加葱白、葱须盖严文火煮5分钟,再加黄酒烧开即可。

食物相克:

葱白: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淡豆豉:服用本药不宜复用汗吐之药。

问题三:栀子豆豉汤的药论选录

优质回答“山栀仁,苦寒,清心肺脾胃,治胸中懊憹而安眠卧。疏脐下血滞而利小便。泻三焦之火,使屈曲下行。”(《本草害利》)

“栀子,清少阴之热,则五内邪气自去,胃中热气亦除。面赤酒疱皶鼻者,肺热之候也,肺主清肃,酒热客之,即见是证,于开窍之所延及于面也,肺得苦寒之气,则酒热自除而面鼻赤色皆退矣。其主赤白癞疮疡者,即诸痛疮疡皆属心火之谓。疗目赤热痛及胸、心、大小肠大热,心中烦闷者, 总除心、肺二经之火热也。此药味苦气寒,泻一切有余之火,故能主如上诸证。”(《本草经疏》)

“栀子,主心烦懊憹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利五淋,通小便。除胸中之热甚,止胃脘之热痛。留皮去热于肌表,去皮劫热于心胸。酒炒上行,盐浸下降。”“加生姜陈皮,治呕哕不止。加厚朴枳实,除腹满而烦。加茵陈,治湿热发黄。加甘草,治心气虚满。倘除烦躁于心内,须加香豉而建功,盖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治肺烦,用香豉治肾躁也。若加生姜汁,尤治心腹久疼。上焦客热善驱,五肿黄病竟解。去目赤作障,止霍乱转筋。赤白癞疮,酒疱皶鼻,五内邪气,悉能除之。又能解热郁,行结气,其性屈曲下行,驱诸火邪从小便中出,解毒汤用此,取其引诸药从膀胱中出也.研末吸鼻,能止衄血。炒黑入药,能止吐血。”(《药鉴》)

“栀子虽寒无毒,治胃中热气,既亡血、亡津液,腑脏无润养,内生虚热,非此物不可去。又治心经留热,小便赤涩,用去皮山栀子、火煨大黄、连翘、甘草(炙),等份,末之,水煎三钱服,无不利也。”(《本草衍义》)

“栀子,若用佐使,治有不同:加茵陈除湿热疸黄,加豆豉除心火烦躁,加厚朴、枳实可除烦满,加生姜、陈皮可除呕哕,同元胡破热滞淤血腹痛。”(《本草正义》)

“山栀,得滑石治血淋溺闭,得良姜治寒热腹痛,得柏皮治身热发黄,配连翘治心经留热(心热则赤淋),佐柴胡、白芍治肝胆郁火,使生地、丹皮治吐衄不止。”(《得配本草》)

“栀子……治上宜生,治下宜炒宜黑。虽其上下皆入,而究则由自肺达下,故能旁及而皆治者也。此惟实邪实热则宜,若使并非实热,概为通用,恐不免有损食泄泻之虞矣。生用泻火,炒黑止血,姜汁炒止烦呕.内热用仁,表热用皮。”(《本草求真》)

附注:

1、栀子,通常以个小、完整、仁饱满、内外色红者为佳,故常用小山栀之名。山栀产地较广,一般以江西所产者为通用正品,称江山栀。本品生用清热泻火力强,善治气分之火。临床应用《伤寒论》栀子豉汤、《疫疹一得》清瘟败毒散及崔氏黄连解毒汤时,均可用生山栀配方。

2、因炮制方法不同,临床应用本品时又有炒山栀、姜山栀、焦山栀、山栀炭之分。山栀子碾碎用文火炒至金黄色为度入药者称为炒山栀。其中用姜汁拌匀炒干者称为姜山栀;用武火炒至焦黄色为度者称为焦山栀.古代医家认为,生山栀性大寒,治热病时服之有呕吐之虑,故主张炒用以缓其寒性以免涌吐之弊。姜炒者尤能和胃止逆,加强除烦止呕之功。至于焦山栀,大多认为偏入血分,善于清泻血分郁热。

栀子碾碎用武火炒至呈黑褐色存性入药者,称为山栀炭,亦称黑山栀。本品擅入血分,能凉血止血,临床常用于因热毒实火,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及妇科崩漏等证。《丹溪心法》咳血方中即伍用黑山栀,以治疗肝火上逆、灼伤肺络所致之咳嗽痰血。

有谓栀子炒后入药,既能入于血分,以清血分之热,又能出于气分,以清气分之热,可谓气血两清兼擅。而余见栀子凉心肝时不可炒用,以栀子豉汤清宣胸膈郁热时宜用生者,虑其致吐勿过剂可也。

淡豆豉

功效:解表,除烦。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虚烦,失眠。

①《纲目》:黑豆性平,作豉则温。既经蒸署,故能升能散;得葱则发汗,得盐则能吐,得酒则治风,得薤则治痢,得蒜则止血;炒熟则又能止汗,亦麻黄根节之义也。

②《本草经疏》:豉,惟江右谈者治病。《经》云,味苦寒无毒,然详其用,气应微温。盖黑豆性本寒,得蒸晒之气必温,非苦温则不能发汗、开腠理、治伤寒头痛、寒热及瘴气恶毒也。苦以涌吐,故能治烦躁满闷,以热郁胸中,非宣剂无以除之,如伤寒短气烦躁,胸中懊憹,饿不欲食,虚烦不得眠者,用栀子豉汤吐之是也。又能下气调中辟寒,故主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③《本草汇言》:淡豆豉,治天行时疾,疫疠瘟瘴之药也。王绍隆曰:此药乃宣郁之上剂也。凡病一切有形无形,壅胀满闷,停结不化,不能发越致疾者,无不宣之,故统治阴阳互结,寒热选侵,暑湿交感,食饮不运,以致伤寒寒热头痛,或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甚至反复颠倒,心中澳憹,一切时灾瘟瘴,疟痢斑毒,伏痧恶气,及杂病科痰饮,寒热,头痛,呕逆,胸结,腹胀,逆气,喘吸,脚气,黄疸,黄汗,一切沉滞浊气搏聚胸胃者,咸能治之。倘非关气化寒热时瘴,而转届形藏实热,致成痞满燥实坚者,此当却而谢之也。

④《本经疏证》:豆豉治烦躁满闷,非特由于伤寒头痛寒热者可用,即由于瘴气恶毒者亦可用也。盖烦者阳盛,躁者阴逆,阳盛而不得下交,阴逆而不能上济,是以神不安于内,形不安于外,最是仲景形容之妙,曰反复颠倒,心中澳憹。惟其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正可以见上以热盛,不受阴之滋,下因阴逆,不受阳之降,治之不以他药,止以豆豉栀子成汤,以栀子能泄热下行,即可知豆豉能散阴上逆矣。

⑤《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

⑥《药性论》:治时疾热病发汗;熬末,能止盗汗,除烦;生捣为丸服,治寒热风,胸中生疮;煮服,治血痢腹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毒药,疟疾,骨蒸;并治犬咬。

⑧《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⑨《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

⑩《本经逢原》:以水浸绞汁,治误食鸟兽肝中毒。

⑾《会约医镜》:安胎孕。

关于淡豆豉之功,历来存在争议,有谓“发汗”者,有谓“涌吐”者,有谓“升散、宣散”者,如张镜人先生家几代人最为推崇豆豉透表之功,临证邪在卫表,配葱白;外邪入里,配栀子;邪入营血,配生地。认为伤寒热病,“过卫入气的阶段”必用豆豉,以清泄膈热,透达解肌。不论普通感冒还是流行性感冒之发热者,均宜施用,尤其用于治疗外感初热,凡以银翘散或荆防之类热不退,而心下郁烦不适者,投之应手取效。裘吉生先生对银翘散中豆豉一味十分赞赏,谓其“微辛微温,发汗而不伤阴,辛凉剂中参此,又无凉遏之弊,诚为佳品。” 而李老孔定师独具卓识,指出豆豉仅有滋阴之功,而无发汗、催吐之用,于《李孔定论医集》中论曰:“豆豉甘凉,功能滋肾宁心,开胃消食。虽其滋阴之力不及地黄、麦冬,但无麦、地呆滞碍胃之副作用。用于内热尚盛,阴未大虚者与栀子配合应用,颇为合拍;外热尚盛,微见阴虚者,与葱白、银翘等配合应用,亦甚相宜。”从梓潼走进京城的国医状元、著名中医学者何绍奇先生对此甚为赞叹。

经方药辨——香豉

明白了淡豆豉的功效与作用的一些关键内容,希望能够给你的生活带来一丝便捷,倘若你要认识和深入了解其他内容,可以点击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