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抑制剂的副作用,以下关于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答案。
问题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副作用
答发生率较低,在大规模临床研究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10 %,较其它药物低。
干咳最常见,发生率1~30 %、常在用药早期(几天至几周),也可能有蓄积作用。最严重而罕见的副作用为血管神经性水肿。这两种副作用各种 ACEI 都可发生,故认为与缓激肽有关。
因为 ACEI 无中枢及植物神经效应,而且交感神经活性亦无影响,因此,ACEI对生活质量无不良影响。实际上,有报道治疗的患者可改善生活质量。
问题2:PD-1抑制剂有哪些常见副作用?该如何处理?
答免疫药物自2014年上市以来,就受到许多肿瘤病友及医生的热捧,原因主要有四:有效性、持久性、广泛性,最后还有一个,就是副反应的低度性。PD-1/PD-L1免疫抑制剂相较于放化疗而言,副反应发生几率要小的多,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如疲劳、咳嗽、恶心、皮疹、瘙痒、食欲减低、便秘、关节痛或腹泻等症状,基本在患者耐受范围内。仅计算那些3-4级较严重的副反应,PD-1发生率大约在10%左右,而化疗组大约在35%-60%。通常PD-1副反应常见的可以分为三类(发生率60%-70%)“流感样”症状:发热、乏力、头晕、嗜睡、肌肉酸痛(详见:PD-1/PD-L1免疫副反应之低热发烧的处理),皮肤黏膜反应:皮疹、瘙痒、皮肤发热等(详见:PD-1抑制剂副反应之皮疹的处理),胃肠道反应:腹泻、腹痛、恶心呕吐。“流感样”症状和皮肤黏膜反应之前已有文章对应处理,本文不再赘述。今天主要讲讲免疫副反应之胃肠道反应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症状的处理。PD-1副反应出现时间一般来说是:皮肤>胃肠>肝脏>肺>内分泌>肾脏。皮肤反应通常用药后2-3周开始出现,胃肠道反应通常用药后5周左右出现,肝脏和内分泌副反应通常用药后6-7周出现(仅为一般出现时间,存在个体差异)。
胃肠道反应如何处理。胃肠道反应一般在用药后5周左右出现症状,发生率相对较高,绝大多数人症状较轻,属于1级和2级反应。但也有一部分人会出现3级的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对患者生活造成影响,此时则需要医学干预、暂停用药。1级:每日大便次数增加,低于4次;间或有腹痛感;恶心,想吐。能耐受,清淡饮食,无需特别处理,可对症治疗。2级:每日大便次数增加,4-6次;腹痛感较为强烈;恶心呕吐较为明显。尚能耐受,对症治疗。3级:每日大便次数增加,7次,失禁;长时间腹痛,痛感强烈;恶心呕吐强烈。不能耐受,需住院医学干预,延迟给药。
问题3: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间质性肺炎的副作用
答间质性肺炎是现在多发的一种疾病,治疗间质性肺炎有很多方法,有人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但是你知道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是什么吗?大家一定要引起重视才行。
1、肝肾毒性
免疫抑制剂用量过大可造成肝肾损害,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并同时给予保护肝肾功能的治疗措施。
2、消化道副作用
各种免疫抑制剂对消化道粘膜都有刺激作用,轻者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重者可诱发和加重消化道溃疡,甚至出血、穿孔。
3、代谢性疾病
多种免疫抑制剂均可以引起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肥胖等。
4、感染
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可显著降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导致常见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部分药物也有致肺间质纤维化作用,应慎用。
5、肿瘤
长期用药可增加肿瘤的发病率,尤以器官移植患者为著。
6、骨髓抑制
免疫抑制剂大都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引起血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小板计数下降,导致感染、出血和贫血等。
问题4:肺间质纤维化使用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答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临床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常见的副作用有以下几种:
1、感染:长期应用免疫抑制药可显著降低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导致常见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部分药物也有致肺间质纤维化作用,应慎用。
2、肿瘤:长期用药可增加肿瘤的发病率,尤以器官移植患者为著。
3、骨髓抑制:免疫抑制剂大都具有骨髓抑制作用,引起血白细胞减少、粒细胞减少或缺乏、血小板计数下降,导致感染、出血和贫血等。
4、肝肾毒性:免疫抑制剂用量过大可造成肝肾损害,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并同时给予保护肝肾功能的治疗措施。
5、消化道副作用:各种免疫抑制剂对消化道粘膜都有刺激作用,轻者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重者可诱发和加重消化道溃疡,甚至出血、穿孔。
6、代谢性疾病:多种免疫抑制剂均可以引起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和肥胖等。
人天天都会学到一点东西,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从上文的内容,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抑制剂的副作用。如需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的其他内容。